庄子曾为漆园吏,对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感。他渴望诸侯们能够理解百姓疾苦,期盼社会清明。由于史书记述不多,人们只能通过《庄子》中的故事、寓言所传达的信息,勾勒出其人格的基本方面,这对于今人深入认识和研究庄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志在九霄的理想主义者
翻开《庄子·逍遥游》(以下只注篇名),人们无不被庄子的宏伟志向所折服。像鲲鹏展翅,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等,意境超远,没有宏大抱负者绝不可能写出如此瑰丽恢弘的文字来。庄子亦是通过鲲鹏抒发自己追求自由的凌云之志。
《天下》篇曾表达了他关爱民众,护佑苍生的社会理想。其实,从《庄子》中人们不难看出,他心中饱含了对民众的深厚感情。他讲过“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如此入世的豪言壮语。他理想的圣人,是顺民意,无私心,不自恃,勿算计百姓。他亦为当时“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的乱局悲愤不已。这说明庄子的血是热的。他对社会现实并非冷漠,而是由于他性格孤傲、疏于权术等原因而无法实现抱负,最终选择了与统治者不同之路。
身居陋巷的青云之士
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很多赏赐。他见到庄子后大加炫耀,却被庄子斥为舐痔之举。
庄子曾称赞列子虽然穷困,却很有骨气。郑国子阳为显示自己爱才,给列子送粮,被列子谢绝,其妻不解。列子说,子阳并不了解我。他是听了别人的话给我送粮,将来他也会听别人的话怪罪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
庄子还对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也不肯做周王朝高官的高尚人格倍加称道。庄子说,虽然贫贱也不会因追求利禄而累伤形体。现在有一些人把失去利益看得很重,见到名利就不顾性命地追逐,这不是糊涂吗?
庄子说,古之至人,借道于仁,寄居于义,游乐于逍遥境地,生活在粗简的土地上,可以抱朴守真,清静无为。真人处卑贱而不疲困,尽数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加富有。他们守道、修道,以达到精神的“无所待”,畅游于“无何有之乡”,所以,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像列子,伯夷,叔齐等都是安贫乐道的圣贤。这正是庄子内心所坚守的。人们从《庄子》的言论中可以推测,庄子生活得确实比较艰难。《山木》篇说他“衣敝履穿”。曹商讥笑他“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这些情况虽出自寓言,但绝非空穴来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窥见庄子的窘境。
心系百姓的思想家
战国中期,诸侯们攻城略地,生灵涂炭。庄子心忧民众,想解民于倒悬。他告诫君王们,要考虑百姓的基本需求,让他们能够纺织而衣,耕田而食。他还说:“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统治者。
《山木》篇说,北宫奢为卫灵公募捐造钟,在城外设立祭坛,三个月左右两组编钟铸成。王子庆忌惊奇地问:“你用了什么办法?”北宫奢说,只是一心造钟,由众人自愿捐献,从早到晚募集,百姓丝毫不受损伤。庄子以此劝导统治者:搞建设不能强征,顺民意,百姓理解了就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庄子说,统治者无为而治,就不会有战乱之患和杀戮之刑。顺应自然就会使人养成良好品德,妄为则会产生残害心理。他质问君侯们,屠杀别国的人民,兼并别人的土地,用来奉养自己的私欲,这种战争有什么好处?胜利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说,在《触蛮之争》中,两国为争夺土地打仗,战死者达数万人。他对统治者的行为深感失望,其丑恶行径罄竹难书!
顺势而为的智者
庄子有顺应时势的大智慧。他说:“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他批评孔子固执地到处推行周礼无异于陆地上行舟。古时的礼法,可贵的不是因为它们相同,而是因为它们都适合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能使天下太平。所以,礼义法度应因时而变。
由此,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真实的庄子,他像鲲鹏般志向高远,却甘于清贫;他孤傲不群,却心系百姓;他看透世道炎凉,却始终怀抱赤子之心。千百年来,他那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始终指引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这可能就是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何还依然喜欢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