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小时候,男孩子大都喜欢玩具枪,我也不例外。后来,当我带着绿色的梦想去当兵时,心中便存着几分威武潇洒的念头。到了部队,便日日盼着摸到真枪,仿佛那铁家伙是男子汉的标配,配上它,便能平添几分英气、豪气、胆气、霸气。眼见别的新兵营已开始武器训练,我们班的战友眼里便流露出艳羡的目光。班长会意地一笑:“别急,有你们练的。”
练枪,先得学会拿枪,从爱枪开始。最初带武器训练,学的便是持枪——枪的高度,枪身与地面的角度,握枪的位置,皆有讲究。班长令我们持枪绕操场走两圈体验,未及走完,手已涨得生疼,继而发麻。想用左手扶,却不允许。于是持枪的姿势渐渐变形,有的战友几乎将枪擦到地面,这都是大忌。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啊。我未曾想到,这盼到手的家伙竟如此难伺候,成了行进的负担。看老兵们操枪如把玩自家宝贝般娴熟,才知差距之大。班长厉声呵斥:“你们手里拿的不是枪,是烧火棍吗!”这话虽刺耳,至今难忘。后来,我渐渐学会了保养枪械,精确瞄准、抵近射击,携冲锋枪匍匐前进等战术动作也能行云流水,对自己的战斗力也生出几分信心来。
真正熟悉枪,须得熟练掌握并分解结合。我们训练枪的拆装时,从最初的一分多钟,到几十秒,再到十几秒,从睁眼到蒙眼,反复练习,直至形成肌肉记忆。副连长常提醒我们:“手上要紧张,不能磨蹭,心里却不能紧张,要稳住。”我常在夜间站岗时练习拆解,速度果然提高不少,在轻武器拆解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至于肩枪、背枪、挂枪的动作互换,看似简单,做得是否干净利落,军人的气质便大不相同。我们连队战友带枪站岗的姿势都极标准。
练枪,实则是练一种境界。在集训队,我学习轻武器射击的精确瞄准、卧跪立三种姿势、运动间射击、移动目标射击、夜间射击等课目,从实训中领会从难从严的意义。后来换了单位,到地方任武装部长,仍有射击机会,枪法赢得不少称赞,皆赖于部队打下的基础。其实练枪与为人处世的道理相通。据枪、瞄准、击发,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犹如人生不同阶段。从及格到良好,再到优秀,成绩有进步,也有波动。打不好时,总以为是没发挥好,反复找原因,跌倒再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在波折中前行。待波动渐小,便接近成熟。成熟意味着稳定,但仍有失手时,此时问题已不在动作要领,而在于心态。射击最后一步,要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若一心想着拿第一,反倒打不好。最佳成绩总出在一门心思想动作要领、心无旁骛之时。不独练枪,做任何事皆然,练的其实是一种意志和状态。名利心太重,事便难成;专注于细节,效果自然不差。至于名利,怕是挡也挡不住。
我认为劈枪是最帅的动作,当年练劈枪时,班长是从三军仪仗队调来的,严师出高徒,真没少吃苦,应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老话。摆臂、出腿、踢脚的速度、高度、整齐度,皆须最快、最准、最齐,行进时的口号声震耳欲聋。刺刀纵横成一线,持枪、肩枪、劈枪一气呵成,正面望去,真有排山倒海之势。退伍多年,有时拿到长短相仿的棍棒,哪怕是一把雨伞,也会顺手做出劈枪动作,这满满的青春记忆啊。
偶尔看到有些退伍兵在家拍摄此类短视频,很能理解那不舍的军人情结。部队常说: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人枪合一的状态,是在无数枯燥重复中磨砺出来的;弹无虚发,是用大量子弹喂出来的;强大战斗力,是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培育出来的。
承平日久,有些人谈枪色变,以为太过暴力。其实不然。枪是尚武的标志之一。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能战方能止战。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须清醒认识到: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今日的幸福安宁,是因为有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有无数为建设强大国防而默默奉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