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彬是利辛县城关镇蒋庄村人,一位自幼因小儿麻痹症与轮椅相伴的肢体二级残疾人。他与左腿截肢的妻子张金兰,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一片天空,在脱贫攻坚与助残扶弱的征途上,刻下了一条坚实而温暖的道路,谱写了一曲自强助残的奋斗赞歌。
苏文彬与农户进行黄花菜交易
命运的磨难从未击垮苏文彬。9岁时母亲病逝,四年级的他辍学在家,跟着父亲学拉二胡、吹笛子。15岁起,他摆地摊、开音乐茶座、骑三轮车卖唱,始终坚信“不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1997年,他联络10多位残疾艺人组建“爱的回声艺术团”,自编节目下乡演出,获评“文化三下乡先进个人”。与张金兰结婚后,夫妻俩驾着残疾人三轮车走南闯北进城区下农村卖艺谋生,用才艺挣“生活”。
2005年返乡后,他们在废弃校舍创办养鸭场。苏文彬摇着轮椅跑市场,张金兰拄着拐杖搞饲养,硬是把鸭场办成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带动72家农户养殖,专题片《轮椅上的歌》获国家广电总局三等奖。然而禽流感突袭让他们一夜返贫,但他拒绝“等靠要”,2016年成立鑫兰种植合作社,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黄花菜。
在残联和邮政支持下,合作社黄花菜纳入“邮乐购助残电商项目”,年销5000公斤。他们创新“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推行“统一供种、技术、销售”的“三统一”机制,吸纳30多户脱贫户和10名残疾人入社。每年6-8月采摘季,100多名残疾人和脱贫户在这里务工,人均增收6000元。
苏文彬深知残疾人就业之难,专门开发20个适配岗位:轻度肢体残疾人负责采摘晾晒,轻度智残人士承担看护装袋,重度残疾人从事产品检测。合作社建起无障碍设施,提供免费餐食和意外险,让残疾社员安心工作。他常以自身经历鼓励残疾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多年来,苏文彬夫妇热心公益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募捐6700元,为白血病聋哑女孩筹款万元,疫情防控期间组织捐款捐物超万元。他用行动诠释大爱,先后获评亳州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利辛县扶贫助残先进个人。
如今50多岁的苏文彬,轮椅碾过的轨迹里写满坚韧。从街头艺人到养殖能手,再到种植合作社带头人,他用勤劳证明:身体的残缺挡不住追梦的脚步。这位“轮椅哥”正带领更多残疾人在小康路上前行,让自强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
(记者 武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