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屋檐各退一步,大雨来了才好避让。”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社区调解室里,面对房屋渗水的纠纷,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一番话逐步打开了两位邻居的心结。
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互不相让,张英修书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吴家也深受感动,最终双方各自退让三尺而来。六尺巷的典故传颂至今,谦和礼让的处世之道吸引各地游客慕名打卡。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两家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总书记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张耘在社区活动室给孩子们讲六尺巷的典故(央广网发 叶爽 摄)
“总书记来六尺巷考察时,我在现场。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我在基层工作经常处理一些邻里纠纷,我们就用‘六尺巷工作法’来化解矛盾。”作为张英的后代和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尺巷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耘将古人谦和礼让的处世智慧融入社区调解工作。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不断丰富和发展“六尺巷工作法”,将“六尺巷调解室”打造为当地社区工作的金字招牌。
“‘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在调解过程中,我们将六尺巷故事里所包含的谦逊、包容、礼让、和谐等内涵讲明白,让各方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张耘说。他还带头组建了志愿讲解队,将六尺巷故事改编成戏曲、快板等文艺作品,向游客深入浅出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桐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践行“六尺巷”智慧,参与基层纠纷调解、宣传礼让文化。“90后”谢莹就是其中一位。
谢莹(左一)和其他志愿者走访商户(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在桐城市西苑社区工作6年来,谢莹从最初做调解时不被人理解,到如今走遍社区网格内9条街巷、被90%以上居民熟识。10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本,记录着她这些年为成功调解200多起邻里纠纷所做出的努力。“基层工作贵在将心比心,只要大家互相理解,矛盾就容易化解。”谢莹说。
“现在的调解员不是简单说教,而是用六尺巷的典故给我们讲道理。”西苑社区商户张文英对这种调解方式非常认同。一个月前当她与相邻商户产生摩擦,社区工作者耐心地和她讲邻里相处之道,这让张文英冷静下来。“大家听得进去,也很感动。远亲不如近邻、家和万事兴,现在,街坊邻居相处得越来越好了。”
游客到六尺巷参观,感受“礼让”文化魅力(央广网发 吴菲 摄)
根植“六尺巷”礼让文化,桐城市积极探索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融合之路,目前全市设有“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桐城还通过打造“六尺巷”景区、绘制礼让故事、举办“邻里节”等形式,将“礼让”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让礼让文化深入人心。
这两年,安徽省连续将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将以‘六尺巷工作法’为牵引,深挖‘以和为贵’等传统文化精髓,让古人智慧滋养现代治理,让‘谦和礼让’之风吹进千家万户。”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指导推进处副处长刘新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