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在安庆师范大学参加培训,住处离菱湖公园很近,闲暇时去公园散步,便成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动。漫步公园,看绿树成荫,听鸟鸣婉转,感受着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身心都得到放松。而在这诸多美好之中,最让我心动的,当属湖中的菱角。
早秋的阳光,已经没有盛夏时的炽热,柔和地洒在湖面上。菱角虽还未完全成熟,但已然成型,在菱叶的簇拥下,若隐若现。菱叶是那般独特,它们浮于水面,呈圆菱形,表面深亮绿色,光滑无毛;背面或是绿色,或是带着一抹紫红色。叶片边缘中上部有着凹形的浅齿,基部却又是圆的。叶柄中上部膨大成海绵质气囊,这小小的气囊,就像是菱叶的救生圈,让它们能稳稳地漂浮在水面。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似乎对菱角都有着别样的偏爱。“沈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杜甫眼中的菱叶,和荷花一样,虽生于污泥之中,却不染半点污秽。“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的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种菱的学问,更像在表达一种人生的哲理:万事万物都有其适宜的位置。“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王士祯笔下,沿江的渔舍与菱塘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水乡生活图景。还有沈朝初在《忆江南》中写道:“苏州好,湖面半菱窠。绿蒂戈窑长荡美,中秋沙角虎丘多,滋味赛苹婆。”竟将菱角的味道与当时的一种苹果相媲美,让人对菱角的滋味充满向往。
目光从菱角与菱叶间移开,看向湖边,有不少游人正兴致勃勃地在近水边采菱。他们或是一家人,或是三两好友结伴而来。大人小心翼翼地弯下身子,伸长手臂,手指轻轻拨开菱叶,熟练地摘下菱角;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看着,偶尔也会忍不住伸手帮忙,却被菱角的尖刺扎到,疼得直咧嘴。欢声笑语在湖面上回荡,为这宁静的公园增添几分动态美。
看着他们采得开心,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走近水边。蹲下身子,轻轻拨开那层层叠叠的菱叶,便能看到藏在下面的菱角。它们有的两角弯弯,如同牛角;有的四角分明,像是精致的小暗器。我小心翼翼地捏住菱角的根部,轻轻一拽,一个菱角便落入手中。初尝早秋的菱角,它的口感与成熟时略有不同。此时的菱角,外壳还不算太坚硬,但也已有了一定的韧性,剥开后,露出里面略显稚嫩的菱肉。放入口中,轻轻一咬,汁水四溢,那股清甜中带着一丝青涩,恰似青春年少时的味道,充满生机与希望。
菱角不仅有着独特的外形和口感,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它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等。生食菱角,有着清暑解热的作用;熟食则能益气健脾。古人更是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的轻身,便是如今所说的减肥健美,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
站在湖边,手中握着尖尖的菱角,我不禁思绪万千。这看似平凡的菱角,从春天的萌芽,到夏天的生长,再到秋天的成熟,经历风风雨雨,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它生于水,长于水,不与百花争艳,不与大树攀高,只默默在一方天地里暗暗生长,奉献自己的美味与价值。我们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必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虚荣与繁华,只需在自己的位置上,脚踏实地,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