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家长该怎么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面对孩子紧拽衣角、声音发颤地说出“我害怕”,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近日,亳州市京师翰林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程宏杰,就“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家长该怎么办?”这一普遍困扰家长的问题,分享了科学而暖心的应对方法。

程宏杰说,当孩子眼中仿佛被“乌云”笼罩时,家长切忌急于用“别怕”简单回应。这种下意识地回应,极易让孩子陷入“感受不被理解”的孤独。他建议家长首先蹲下来,以平等视角探寻孩子恐惧的根源——是黑暗里晃动的树影、医生手中的听诊器,还是台下密集的目光……

真正的第一步,是给予共情与接纳。一个轻轻的拥抱,一句“妈妈看到你手发抖了,一定很害怕吧”,能让孩子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这传递出关键信息:害怕是被允许的,你并非独自面对。

接下来,帮助孩子将模糊的恐惧清晰化至关重要。对于低龄幼儿,家长可采用选择式引导:“是怕窗外的雷声,还是担心黑夜里的怪兽?”面对学龄儿童,则可直接询问:“能告诉爸爸刚才是什么让你突然抓紧我的手吗?”当“怕黑”“怕被老师批评”等具体对象浮现时,无形的焦虑便能转化为可被审视的具体事物,其压迫感自然减轻。

程宏杰说,针对不同类型的恐惧,需采取差异化的“拆解”方法:

针对具体事物恐惧(如怕毛毛虫),与其直接消灭恐惧源,不如与孩子共读昆虫绘本,了解其特性(它身上的毛毛是自我保护,并非主动伤人),在认知中化解不安。

针对情景恐惧(如怕独自睡觉),可以留一盏暖光小夜灯,引导孩子关注陪伴感:“小熊、汽车都在这里,和白天一样安全。”

针对想象恐惧(如怕衣柜怪物),可以以轻松游戏方式化解——打开柜门笑言:“原来怪物今天放假了,我们明天再检查它有没有回来?”

程宏杰说,要让孩子理解害怕并非懦弱,敢于面对才是真正的勇敢。当孩子畏惧滑梯时,请摒弃“胆小鬼”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先坐在滑梯旁适应一下,妈妈在下面张开双臂等你!”尝试后,及时肯定其努力:“你刚才虽然腿发抖,还是勇敢地滑下来了!”

“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永不害怕’,”程宏杰总结道,“而是确信在害怕时,有温暖的港湾可依靠,有具体的方法可面对。当恐惧被温柔接住,经过理性拆解,它便能转化为成长的阶梯——那些曾令我们发抖的时刻,终将赋予内心更坚实的力量。”

(朱虹娟 雷芳 方璐 刘文杰 整理)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