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亳州市蒙城县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理论宣讲工作规律,积极探索“点单、接单、派单、加单”的全链条“菜单式”社科普及讲堂模式,实现理论宣讲‘供给侧’与干部群众‘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切实织密扎牢社科普及服务网。2024年4月人民网等平台刊发《安徽蒙城:全链条“菜单式”宣讲入味又入心》创新做法。
一、群众“点单”,分众服务“宣讲客体”。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要传播到哪里,社科联就要及时跟进到哪里,及时为群众送上“社科普及大餐”,把社科普及活动“送到百姓心坎上”。制定“优质菜单”。立足地区实际,结合理论宣讲人员特长及群众关注度高的民生热点、社会焦点,准确梳理出包括党的理论、惠民政策、法律法规、传统文化等内容的“宣讲菜单”。特别是开设“社科名家大讲堂”集中示范社科普及活动,通过打磨精品课程,根据授课对象职业特点和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内容,精准制定送讲“时令菜肴”。及时“精准配餐”。党的历届全会闭幕后,第一时间推出“宣讲菜单+点单送学”服务,组建干部宣讲团、理论骨干宣讲团、巾帼宣讲团、青年宣讲团、文艺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6支宣讲队伍,结合自身定位与特长分别认领宣讲计划,既注重科普对象全覆盖,突出理论普及的广泛性,又注重分级分类,把“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有力推动了社科普及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常态问需问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阵地,经常性开展线下问卷调查,搞清楚群众想听什么、爱听什么,认真收集听后反响并进行效果评估。在“蒙城发布”微信公众号发放线上调查问卷,开展“菜单式”宣讲需求专题调研,梳理意见建议32条,提升了社科普及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二、及时“接单”,培育打造“宣讲主体”。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首先要有会讲、能讲的人。因此,组建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互补的宣讲队伍十分重要。健全送讲链条。深化协同联合,充分发挥社科联系统纵向协作功能,遴选机关干部、党校理论业务骨干、乡土能人57名,组成一支理论素质过硬、授课经验丰富的社科普及服务团队,发挥乡镇、党校、社科类社会组织以及社科普及基地的资源优势,根据自身需求和职能确定时间、配置场地、组织受众,形成被送讲单位地区“点单、加单”,县社科联“接单”,有序“派单”的社科普及新模式。分级分类宣讲。制定《关于开展全县“举旗帜·送理论”示范宣讲暨“社科名家大巡讲”的通知》,大力推广“领导干部带头讲、理论骨干专题讲、基层党组织书记常态讲、青年典型示范讲、先进模范巡回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讲、志愿服务参与讲”等宣讲载体,探索“分众备课”模式,为不同群众送上“理论大餐”。2018年以来,年均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理论宣讲1200余场次,《“四个注重”推动蒙城理论宣传宣讲出新出彩》被央媒推介。提升普及质效。印发并实施《蒙城县理论政策宣讲及培训工作的意见》,每年定期组织学习班、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将党校等专家“引进来”,与宣讲团成员开展“头脑风暴”,提升宣讲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举办“蒙声嘹亮 青春飞扬”微宣讲竞赛、巾帼宣讲等大赛,达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效果。
三、花式“派单”,丰富拓展“宣讲形式”。在传播技巧上更加注重“春风化雨”“滴灌式”的渗透,在传播方式上做足文章,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努力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群众能理解、掌握、运用的话语。创新“宣讲+红色”模式。组建红色宣讲团、“兵校长”宣讲团等红色宣讲队伍,运用“社科普及基地+党课”等方式,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组织志愿讲解员在县烈士陵园、板桥集战斗纪念馆等重要红色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蒙城红色历史,实现社科普及与研学参观等活动高效衔接。扎实开展“重温红色记忆 争做红色种子”主题宣讲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歌曲大家唱”等系列活动。创新“宣讲+文艺”模式。充分发挥“中国曲艺之乡”优势,结合“梦蝶书场”等群众性文化展演,把理论和文艺相融合,文艺工作者编排大鼓《礼赞二十大》、琴书《三件大事心里甜》《荷塘飞出金凤凰》等原创曲艺作品30余部,累计开展“宣讲+文艺”210余场,受众达4万余人次,实现社科知识文艺化表达。创新“宣讲+思政”模式。深耕校园主阵地,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色社科知识”讲座,创新推出3分钟党史微课堂、联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思政教育活动,持续打造课堂中的“宣讲团”。深入开展“皖若春风”思政大舞台实践活动,把思政教育融入农村文化舞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云上“加单”,全力推动“宣讲覆盖”。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传统社科普及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党的创新理论“联网上线”,增强社科普及时代感和吸引力。云端传播互动讲。依托蒙城广播电视台“两微两号一端一抖”等新媒体矩阵,开设“理响蒙城”宣讲专栏,把鲜活的理论制作成视频、音频,让理论走上云端。先后摄制“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来讲”微宣讲26期,制作发布“举旗帜·送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全媒体宣讲”微视频20期,开设“党课开讲啦”系列视频微宣讲18期,辐射百万网民,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融媒跨界生动讲。运用短视频、AI创作等融媒形式助力宣讲,制作《幻灭》等创意短视频,进行防诈反诈等宣传,播放量10万+。巧用“学习强国”乡村大喇叭,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原声986期(累计237小时),实现理论“声”入万千农户,打通覆盖“最后一公里”。指导录制《一人巷故事所蕴含的君子之风》《尉迟寺遗址:史前文明曙光从这里升起》《蒙城萌萌哒》等9个社科普及短视频,《庄子清廉故事——清廉说》获全省第二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三等奖。多方发力联动讲。县乡村三级联动对3303名流动党员精准摸底,成立流动党员微信党支部,开展“云上宣讲”,让流动党员在异地接受教育。县纪委监委的“以案促廉百村行”百村行宣讲、县妇联的“跟党奋进新征程 巾帼建功新时代”微宣讲、县检察院的“廉政微课堂”等,精准对接了云端受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