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十一年,一场盛会如何改变一座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座城市的命运,会被什么改变?有时,答案或许就藏在一次看似寻常的“出摊”里。

四十多年前,当第一批亳州药商在街巷间重新支起摊位,他们未曾想过,这次为生计所驱动的自发复市行为,竟会成为撬动一座城市未来的支点。

第一个十年(1985-1994)是破冰,从自发“复市”到官方“正名”。

故事的序章,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亳州作为商埠的历史可追溯甚远,明清时期便是全国闻名的药都,药材交易的基因早已深植于民间血脉。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自由贸易一度沉寂。改革开放的号角,首先唤醒的便是这股潜藏于民间的商业冲动。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终于可以大胆地搞钱了”。

起初,并没有“药交会”的宏大设想。拉着板车下乡收药,再加工销售,是当时最普遍的模式。胆大的药商们自发在街头巷尾聚集,形成了虽零散却日渐兴旺的“马路市场”。这股源自草根的力量,生机勃勃,却也夹杂着几分混沌。

当时的亳县看到了其中的巨大能量,顺势而为,决定为这股民间热潮“正名”,并为其搭建一个更广阔的舞台。那时的亳县还是个小县城,为了成功举办,县委、县政府领导全部出动,到北京、上海等地邀请客商。

于是,1985年9月9日,首届“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在官方的组织下正式开幕。在默契的配合下,首届交易会便创下1.1亿元的成交额,这无疑验证了“民间先行,市政助力”模式的巨大成功。

亳州人第一次意识到,摆摊也能摆出一个产业!

第二个十年(1995-2004)是塑名,从“野蛮生长”到“品牌加持”。

进入第二个十年,民间力量推动下的亳州药市已是全国闻名。但“野蛮生长”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三轮车拥堵,药材随地堆放,交易全凭口头议价。市场环境的杂乱和品牌的缺失,使得价值的跃升遭遇瓶颈。药商们渴望一个更稳定、更体面的经营环境,这种来自市场的集体呼声,构成了升级的主要推力。

亳州市再次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为回应市场需求,一座在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室内中药材交易中心拔地而起,标志着亳州药市从“马路市场”向现代化、规范化经营的重大升级。“终于有个正经地方做生意了”,这句朴素的感慨道出了众多药商的心声。

随后,在民间商业活动已具备相当规模的基础上,亳州市开始进行品牌塑造的“顶层设计”。

2004年,“药交会”升级为“药博会”,并深度挖掘“华佗故里”这一文化IP。这些举措,本质上是对民间已形成的商业事实,进行的一次文化追认和品牌加持。它让那些埋头做生意的亳州药商,第一次拥有了一张可以递向世界的、闪亮的城市名片。

此刻,他们不再仅仅是“摆摊的个体户”,更成了“城市名片的代言人”。药博会的举办,更是让“药不到亳州不灵”这句古老的谚语,在新时代有了更响亮的传播,让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亳州作为核心产地的地位。

第三个十年(2005-2014)是强基,从“商业中心”到“产业生态”。

药博会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的地位更加稳固。市场的力量开始自发地进行垂直整合,一些有实力的药商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贸易,开始向上游的种植和下游的深加工延伸,一个全产业链的雏形开始浮现。

亳州市捕捉到这一趋势,“筑巢引凤”,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而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等大型专业市场的建成和升级,则极大地提升了亳州作为流通中心的功能和形象。如果说之前的政府是“搭台子”,那么现在就是“建生态”。

此时,“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亳州中医药格局基本形成。包括广药集团、康美药业等行业龙头在内的众多知名药企的落户,并非单纯“招商引资”的结果,而是首先被亳州已形成的强大市场和原料优势所吸引,政府则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临门一脚”的优质服务。

正是在这种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的合力下,亳州最终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到研发、物流的完整产业生态,完成了从“商业中心”到“产业生态”的关键一跃。

第四个十年(2015-至今)是焕新,从“线下江湖”到“数字云端”。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变量再次出现。当消费习惯全面线上化,当年轻一代成为市场主角,古老的产业如何焕发新生?

这一次,变革的浪潮更多是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而来。一个标志性的群体是“新药商”——他们是返乡的大学生,是转型的实体店主。他们拿起了手机,在电商平台迅速扩张,在直播间里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家乡的道地药材和养生产品。

广受年轻人欢迎的各类花茶,约有70%产自亳州;安徽古井集团的“欣肝保倍”酵素单品,一年能卖出超过1000万瓶。这种源自草根的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看到电商直播的星星之火,亳州市迅速出台政策,建设电商产业园,提供专业培训,帮助这股新生力量从“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军”。而当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需要更高层级的科技投入时,亳州市与行业龙头联合启动“华佗中医药大模型”建设。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102.6亿元,数字背后,正是这种“民间创新在前,政府护航在后”模式的再次实践。

四十一年的历程,如同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是一部老百姓的奋斗史,也是一座城市的进化史。每一代亳州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答着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课题。所谓发展,原来是草根与顶层的握手。

回望过去,它讲述了一个朴素又深刻的道理。对过去的最好致敬,是活好当下;而对未来的最好回答,是解决好今天的问题。

撰稿:程 诚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