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每到午收,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69岁的村民方振灵都是忙个不停,打场、割麦、拉麦、打麦、晒麦、囤粮……没有个把月的时间别想闲下来。
随着收割机的出现和不断升级,方振灵变得越来越闲,现在成了农忙时节的“闲人”。“听说现在连无人收割机都出来了,以后种地连人都不要了,以前哪能想到小麦还能这样种呢?”方振灵感叹说,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了,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在收割小麦 张延林 摄
“每人一天两亩麦”
午收时节对于很多城里人来说,可能是“啤酒加变蛋”的惬意生活,也可能是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带来的纯真,但对于方振灵来说,午收意味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尤其是割麦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过去是刀耕火种的年代,割麦全靠镰刀。每到麦子成熟时,方振灵就会被大人叫上,带着一把镰刀下地,学着大人的模样割麦。酷暑难耐,麦尖刺人,这还不算,稍不注意,还会割伤手和脚,鲜血直流。
方振灵说,以前小麦产量低,亩产只有四五百(市)斤,好的也就五六百(市)斤,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最多能割两亩小麦,如果是老弱妇孺,割的更少了。因此,每到割麦时,往往是全家总动员,无论老少都要下地割麦,场面很是壮观。
不仅割麦效率低,打场、拉麦、打麦、晒麦、囤粮、播种等环节也要靠人工完成,因此效率很低,持续时间长达两三个月,光收麦就要个把月,不收完麦别想闲下来。
1991 年方振灵购买的一台小麦收割机
“收麦有了收割机”
1991年,方振灵花了五千多元购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又花了八九百元购置了一部收割机。“我记得我是我们村第二个买收割机的农户,比现在买个小汽车都风光,别提有多高兴了。”方振灵自豪地说。
在方振灵的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如“古董”般的收割机,宽度约有2米。买来时,收割机升降要靠人工来调节,方振灵改成了油压的,可以机械进行升降,不仅节约了体力,也提高了收割效率。不过尽管如此,一台收割机一个小时最多能收1亩小麦。
这个效率在现在看来可能低得出奇,但在当时却是非常先进的,实现了由人工收割向机械收割的转变。因此,方振灵每天都非常忙,往往这块小麦还没收完,就有人在旁边等着“抢机子”了,等着收麦的村民每天都是排成长队。
当时的收割机虽然实现了机械割麦,但打场、打麦、晒麦等工作仍然由人工来完成,因此收麦仍然是个出大力的累活。“不管怎么说,收割机的出现算是帮了农民的大忙,解决了几千年来最苦最累的割麦问题。”方振灵说。
“坐在家中把麦收”
又过几年,小麦一体化收割机出现了,割麦和打麦可以同时实现了,农民只要把打出来的麦粒拉回家晾晒就能囤粮或者销售了。方振灵说,新型收割机的使用,让小麦种植成为一件轻松而高效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014年,土桥村全村土地流转,方振灵也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合作社,每亩年租金800元。现在,每到午收时间,方振灵不再忙忙碌碌,而是成了农忙“闲人”,变得无事可干。于是,他向村里申请看管秸秆收储点,每天能获得50元的报酬。
方振灵笑着说,以前嫌午收时间太长,而现在全村6000亩小麦,6台大型收割机只要五六天的时间就能全部收完,十几天的时间午收就结束了,这样的效率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今年,全省首个无人农场在谯城区建成,通过远程操作,收割机就能自动化作业,完成小麦的收割和运输。“以后,我们农民不出门就能把小麦收到家里了,现在的农业技术越来越发达了。”方振灵说,以后农民也要“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