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合民意】社区“彩虹”调解团 化解矛盾促和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反映的事情,当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这调解团真管用!”近日,谯城区薛阁街道八角台社区居民徐兰(化名)看着修好的门窗,对社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团赞不绝口。这里的“五老”是指老党员(红)、老干部(橙)、老教师(黄)、老军人(绿)、老乡贤(青)。“两小”指的是民警(蓝)、紫丁香妇女代表(紫)。

调解团成员让社区居民双方握手言和。

邻里纠纷起风波

社区居民徐兰和邻居李亚(化名)闹起了别扭,正是八角台社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团,让两家重归于好。

事情得从一周前那场风雨说起。李亚家屋顶的铁皮被狂风掀起,砸坏了徐兰家的门窗。两人为这事吵得不可开交:徐兰觉得自家受了损失应该赔偿,李亚认为是天灾不用担责。

八角台社区党委书记方寒梅得知后,立刻召集“五老+两小”调解团成员——“党旗红”老党员、“夕阳橙”老干部、“藏青蓝”民警等,在社区综治中心开起了调解会。

调解一开始,气氛就有些紧张。徐兰情绪较为激动,她攥着拳头说:“我家门窗好好的,被他的铁皮砸坏了,凭啥不管?”李亚也梗着脖子回应:“那是大风刮的,我能控制住风吗?这就是天灾!”

社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团公示牌。

“五老+两小”齐上阵

见两人情绪激动,“夕阳橙”老干部杨琦先开口了:“消消气,消消气。咱们都是一墙之隔的老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她拉着两人坐下,给他们各自倒了杯水,“先喝口水,冷静冷静,有啥话慢慢说。”

等两人情绪稍缓,“党旗红”老党员赵传福接过话茬:“远亲不如近邻,住了这么多年,这点情分比啥都金贵。你俩想想,平时谁家有个啥事儿,不都是互相帮衬着?现在出了这事儿,咱得想办法解决。”

“藏青蓝”民警刘飞从法律角度分析:“从法律上来说,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铁皮是你家屋顶的,你有维护的责任,现在砸坏了邻居家的东西,多少得承担点责任。当然,大风确实是诱因,这也是客观情况。”

“我平时就在网格里溜达,知道你们俩平时关系不错,经常互相借个东西、搭个手啥的,可别因为这事儿把关系闹僵了。”网格长王宇补充道。

调解团成员你一言我一语,既讲邻里情分,又摆法律依据。他们还举了社区里其他邻里互相帮助、化解矛盾的例子,慢慢解开了两人的心结。

一番劝说后,李亚的态度软了下来,他挠了挠头说:“其实我也不是不想管,就是觉得心里有点憋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想通了,都是邻居,确实该互相体谅。我这就找人去修,尽快把门窗修好。”

此时,徐兰也松了口气:“只要能修好就行,之前说话冲了点,也别往心里去。”双方握手言和。从反映问题到解决问题,不过一上午时间。

矛盾化解在家门

今年以来,八角台社区创新推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团,由“党旗红”老党员、“夕阳橙”老干部、“敬业黄”老教师、“橄榄绿”老军人、“青和力”老乡贤、“藏青蓝”民警和“紫丁香”妇女代表等组成。调解团成员都是街坊熟脸,“五老”有威望、懂人情,“两小”懂政策、会沟通。同时,积极开展“议事协商、民情恳谈会、居民议事会、以案说法、邻里话事、彩虹行动”等活动,增强居民法律意识,促进矛盾双方自主和解。

就像这次调解,老干部杨琦一句“住一个院,抬头不见低头见”,比硬邦邦的条文更入耳。

调解团成员还有一套章法:先听诉求再分析,既讲邻里情分,也摆法律依据。遇到纠纷,不是简单“和稀泥”,而是结合“警民联调”制度,由民警从法律层面分析责任,网格长提供日常了解的情况,让双方心服口服。

如今,八角台社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团成了社区的“减压阀”。他们通过“议事协商会”“邻里话事”等活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以来,八角台社区已解决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26起,真正做到了“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

“谁家没点小摩擦?关键是有人帮着好好说。”方寒梅说,调解团最大的作用,就是用大家听得懂的话、信得过的人,把道理讲到心坎里,让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陈五志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