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常常面临需要压抑真实情绪的场景。亳州市心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亳州市第三十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张丹青近日就“被压抑的情绪去哪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未被妥善处理的情绪并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像一颗“定时炸弹”,持续侵蚀个体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
情绪压抑:普遍存在的无声抗争
张丹青在分析中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被家长或领导批评后,心中充满委屈与愤怒,却因环境压力而选择默默忍受;与朋友或伴侣因琐事争执时,满腹委屈与不满却在开口前选择沉默,将情绪深埋心底。“选择压抑的人们,往往在忍耐中对抗着内心的波涛汹涌,并急切地希望能摆脱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尽快恢复正常。”
根源探寻:情绪表达何以成为禁忌?
为何我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表达出来?张丹青说,其根源往往可追溯至成长经历。“没有人系统地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情绪。”她分析道,在许多家庭中,当孩子表现出情绪时,常会听到诸如“哭什么哭多大的事”“你有什么好委屈的”,或是“你就知道生气,就你这性子到哪都不会被人喜欢”之类的回应。这些言语无形中传递了一个信息: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无用的、不被接纳的,甚至是不应该出现的。“在这种代际传递中,我们逐渐学会了用压抑来应对情绪波动。”
情绪归宿:被压抑的能量终将寻找出口
压抑并不意味着解决。张丹青谈到一个关键事实:“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她形象地比喻道,情绪如同弹簧,被强行压在身体里,压力越大,日后反弹的力量也越强,甚至可能以更剧烈、更失控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些被禁锢的情绪能量在体内“横冲直撞”,可能滞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像一颗潜伏的炸弹,持续破坏身体健康,消耗心理能量,削弱个体的生命活力与意志。情绪积压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波及情绪状态,也严重干扰身体健康与事业发展。
身心警示:身体是情绪的最后代言人
当情绪的能量无法向外正常流动时,它会转而向内进行自我攻击。张丹青谈到需要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那些无法言说、未能表达的内心伤痛,最终常常会由身体来‘代言’。”她列举了常见的躯体化表现,如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慌、长期消化不良等。许多受此困扰的人辗转于各大医院,检查结果却显示并无器质性病变,药物治疗也往往效果不佳。“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是不是有大量的情绪被积压在了身体里?”
张丹青最后说,社会与家庭应重视情绪教育,鼓励个体学习识别、接纳并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而非一味压抑。认识到情绪管理的必要性,是维护身心健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
(朱虹娟 雷芳 方璐 刘文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