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老百姓家门口的课堂让学习“触手可及”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安徽省涡阳县城关街道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将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文化小广场等打造成理论宣传阵地,将理论宣传学习与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等深度融合,加强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管理、使用,不断提升老百姓学习的便利感、参与感、获得感,成为老百姓乐意前往的家门口的学习课堂。城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也获评省级宣讲示范基地。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有地方学”,不断提升群众理论学习的便利感

(一)集中资源打造街道理论学习中心课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020年12月底投入使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而建立的多功能综合性场所,位于城关街道中心地带,总用地约18968平方米。本着“为民服务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的设计理念。在一楼划出近60平方米的面积布置为党建展厅,记录了辖区内优秀的党员代表、优秀的事迹图片等。整个二楼被打造成开放式群众文体活动区域,是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市民活动中心,同时也是促进民间艺术团体、社会组织发展的“孵化园”,内设健身、娱乐、学习、阅览、培训、表演、多功能演示和小剧院等活动室。精心打造了红色小剧院,定期开展红色文艺汇演等特色活动,活动内容覆盖老中青三代人,让党员群众享受到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因地制宜打造社区实践课堂。鼓励城关街道15个城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社区居委会进行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建筑使用效率,打造便民利民的社区实践课堂。如滨河社区理论宣讲室、市民教育室与居委会办公室共用,新城社区文化活动室、科普宣传室与农家书屋或社区阅览室共用。推动农家书屋、社区阅览室与涡阳县图书馆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群众在农家书屋或社区阅览室可以借阅县级图书馆藏书。同时创新开展“献一本读物,换一篮果蔬”活动,群众可用自家闲置的书籍换取蔬菜,推动书籍循环使用,丰富学习资源。

(三)形式多样打造群众流动课堂。从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挑选理论扎实的工作人员,组建了20人的街道—社区两级宣讲队伍。定期邀请市县党校教师及省级、市级优秀宣讲员,在社区开展专题讲座。依托志愿者队伍,深入居民小区、广场、公园,利用文艺演出、晨练、晚练等居民集中活动机会,与群众围坐一起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依托滨河社区、道源社区等地小广场、常态化开展艺术化理论宣讲。

二、细化实化工作举措,让群众“有目标学”,不断提升群众理论学习的参与感

(一)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学。广泛征求辖区群众意见建议,结合上级工作要求,出台《城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管理制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制度》《城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等,明确活动计划、开放时间、学习内容主题等,所有制度均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理论宣传宣讲活动前及时将活动内容、授课课件等材料交由县委宣传部进行审核把关。每季度对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社区阅览室内的宣传标语、学习书籍等进行检查,及时更换过时的宣传标语和不合适的学习内容,并对社区宣传宣讲工作进行旁听督查,确保宣传宣讲的政治性。

(二)围绕群众需求点餐学。坚持群众需要学习什么,就提供什么。通过面对面问询、留言板等形式,常态化征集群众学习需求,并向县级图书馆协调需要的学习资料,及时补充进各级阅览室。围绕本地群众需要家风家教、学前教育、育儿经验、农技知识、医疗保健、心理健康等,积极对接县卫健委、县教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妇联等单位,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成立街道老年大学,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开设了歌唱教学、舞蹈教学、快板教学等学习课程。

(三)党员干部群众齐领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党员干部理论水平,街道干部每年在包保社区宣讲不少于2次。积极动员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街道内6名老党员同志参加了县级宣讲团队,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累计宣讲300余场。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街道依托文化服务中心,共计孵化了20多支艺术团队,均以辖区内居民为主体,这些艺术团队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涡河憨腔、快板、小品、诗朗诵、三句半等表演形式,自编自导自演艺术作品30余部,内容涵盖移风易俗、扫黄打非、革命故事等,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引导群众树立爱党爱国情怀。2024年以来,共计开展文艺宣讲、艺术党课等近200场。

三、丰富拓展方式方法,让群众“有趣味学”,着力提升群众理论学习的获得感

(一)理论学习与惠民服务相结合。聚焦“一老一小”,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托育园、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老年食堂等场所,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打乒乓球、绘画、阅读、学习剪纸、书法等传统艺术,老年人可以在此用餐,进行下棋、唱戏等活动。中心还设有康养中心,提供艾灸、针灸、推拿、牙科诊疗等基础康疗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和康复护理。中心内的红色剧场每周5次免费开放,播送《高山上的花环》《狼牙山五壮士》《长津湖》等优质电影。中心目前每年接待居民达到近万人次。

(二)理论学习与文化服务相结合。利用本辖区内的艺术团队,常态化在15个社区开展“送戏进社区”活动。每逢元旦、新年、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会在中心举办文艺演出,并围绕节日主题,精心组织诸如包粽子、贴春联、做香囊等主题文化活动,活动期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让群众在娱乐活动中接受理论熏陶。

(三)理论学习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涡阳是老子故里,城关街道作为宣传老子道文化的主阵地,组建培训了23人的老子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包括《道德经》诵读、老子文化宣讲等弘扬老子文化活动37场。2021年“涡阳剪纸”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传统非遗文化,“涡阳剪纸”第五代传承人赵春林在城关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剪纸文化工作室”,免费培训了大批剪纸艺术爱好者,剪纸人才运用剪纸艺术宣传党的政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涡阳声音,不少剪纸作品送到省市参展并获奖,深受群众喜爱。


(责任编辑:赵菲菲)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