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七彩童年不同样

50               新中国第一个国际儿童节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一天定为中国儿童的节日。党中央对新中国的第一个儿童节非常重视。为了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响应民主妇联等团体发出的“保卫儿童权利、争取和平”呼吁书,我国11个人民团体和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专门组成了筹备委员会。毛泽东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朱总司令殷切地希望:“新中国的儿童,要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准备好好的建设新中国。”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孩子们题词。这一天,5000名儿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苏联、朝鲜等国家的小朋友和母亲们,也应邀出席了联欢会。朱总司令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你们的年龄,现在虽然还小,但要努力学习,学会各种科学知识,并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强壮,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把贫穷的落后的中国变成有高度文化的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国。”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也都举行了联欢活动。从这以后,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少年儿童的节日,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中国的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60                     我叫红领巾

  每个“六一”儿童节,少先队的集会都格外庄严肃穆。先是全场行队礼,队旗在两名护旗手的护卫下绕场一周,队鼓响亮,小号齐鸣,大家个个热血沸腾。大队长会出列挺直身板,带领同学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接下来,在听完被请来的老红军、战斗英雄讲红军长征、红岩英烈等革命故事后,便是最让大家开心的事——看露天电影。《南征北战》、《红孩子》、《马兰花》、《渡江侦察记》等等。集会后,学校便放假一天。于是,玩起自己的游戏———打纸块、滚铁环、放风筝;女生则“修房子”、穿线线、跳绳。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上世纪60年代的孩子,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 儿歌里总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人和事,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当时的孩子们正义感十足,他们会把上课迟到的借口总结为“帮五保户老奶奶挑水去了”。 而当真正帮助别人时,孩子们总是巴望着对方问“你叫什么名字”。这时,孩子们会神情严肃地摆摆手———“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

70                 军绿书包是孩子的LV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红灯记》就是他们的S.H.E.、《沙家浜》就是他们的周杰伦,《智取威虎山》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从1970年开始,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
  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馋嘴的孩子们这时候开始有了“零食”。几分钱的冰棍儿、硬糖,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看见别的孩子用夸张的动作咀嚼着糖,一些没有糖吃的孩子只有咽口水的份。儿童节到了,唯一对孩子们的犒劳是家里把小部分的米,拿到楼下去爆了米花......

80                     洋快餐加艺术照

  80年代我们玩的游戏:
  捉迷藏:你最爱的藏身地点是哪里?床下,窗帘后面,还是小淘气爱去的大衣橱?
  超级玛丽:你能吃到所有隐藏在墙壁里的金币和蘑菇吗?
  魂斗罗:老师痛恨的一种游戏,CS的雏形,里面有傻乎乎的机械蜘蛛在狂发子弹
  80年代经典玩具:
  变形金刚:第一个成功的动画片附加产品。
  呼啦圈:现在更多被用做减肥的工具。
  皮筋:我一直在疑惑,当它上升到脖子的高度时,是如何能够成功跳过去的?
  80年代我们看的动画片西游记:最初的魔幻世界,可惜争论最多的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是两个唐僧谁更漂亮的问题。聪明的一休:格滴格滴格滴格滴……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80年代初孩子们间的流行词汇。唐老鸭:如果没有李扬的配音,这只呱呱叫的鸭子和它的搭档们就没有那么可爱了。蓝精灵: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圆头圆脑的蓝精灵与凶狠的格格巫斗法,有没有人统计过,那时全国有多少只被起名叫“阿兹猫”的可怜猫咪呢?后来,把这首歌改成:在你左腿右边,右腿左边有一片黑森林,它雄奇又壮丽……

90                     最幸福的童年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成长为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具独立精神的公民。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个性张扬。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孤独地成长。
  孩子们大多已不屑于或没机会玩诸如吹纸人、打子弹壳的质朴游戏。但是游戏的花样虽比之前多,可孩子的孤独感却空前强烈。独生子女是一个因素,新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是又一个因素。在80年代以前,孩子面临的主要是印刷媒介,这种媒介很难制造拟态环境,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交流,与人沟通;到了90年代,孩子面临的主要是电视媒介,可能接触到大量的成人信息或准成人信息,从而早熟。而电视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又使孩子部分失去现实感。在网络世界,真实的社会身份被隐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很容易就在网络世界中提前成熟,童年的特征及乐趣也随之消失。
  娱乐升级的同时,孩子的负担也在升级。各种技艺培训:钢琴、舞蹈、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就像十座大山一样罩在孩子身上。此外,还有奥数培训等众多课外辅导。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课外项目让孩子们掌握了很多的“特长”,但在重压之下,他们童年的乐趣空间也越来越狭小。儿童培训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而从中最不能获益的,就是儿童本人。

00                      蜜罐里的孩子

   00年代的孩子是我们现在看来最幸福的孩子,各种好吃好喝的心肝宝贝的养着,娱乐生活也开始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他们在同一起跑线的的竞争也开始呈现白热化的态势。这个年代各种培训班,各种五花八门的乐器,只能说在孩子身上能用钱摆平的事那都不是事。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学无所不会,这个年代的孩子成了父母的主宰,没有了话语权,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压力。这个年代的孩子对待六一似乎没有了父母年代的那种期待,他们更多喜欢六一只是因为六一可以放下一切包袱,在父母的带领下真正意义上去彻底的玩一下。当然,他们玩完之后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背负更多的作业、去接受各种培训。我们也很难说清哪个年代的童年过得更快乐,毕竟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是每个年代的童年都应该被这个年代的人所铭记,因为它都烙上了独一无二的时代印记。

10                    高科技伴随着成长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了,10后小盆友们的生活还需要赘述吗?iPhone、iPad、各种平板电脑成了他们最好的玩具,玩得比大人溜,玩得比大人们利索,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羡慕几十年前的那些疯耍在一起的小朋友们呢?除了去商场、游乐园、公园玩乐,有些家长会带孩子看看话剧歌剧一起陶冶情操。说谎鼻子会变长的匹诺曹、当白雪公主遇上小魔仙、爱丽丝再度漫游仙境……那些曾经记忆里的童话故事,如今被重新编排,更适合大人带着孩子一起观赏,更能让孩子从中领悟学习。演出市场针对小朋友的演出各显神通,不走寻常路,绞尽脑汁通过奇思妙想吸引小朋友。几台别出心裁的演出都有加料,让小朋友和家长们玩个够。
亳 州 新 闻 网 出 品
制作:支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