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605岁朴树的“术后重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盛夏。谯城区十河镇十河村。一棵605岁的朴树依然枝繁叶茂。

过往路人无不惊叹。

而不为路人所知的是,这棵见证过大明风华、康乾盛世的古树,今年3月份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如今重焕生机,绿荫蔽日。

古树镌刻着岁月的年轮记忆,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更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基因密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人士,都在接续守护着这棵“绿色国宝”,让“有生命的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重焕生机的古朴树枝繁叶茂。

一次“手术”

近日,在十河村文化宫,记者得以一睹这棵600多年古树的风采。它依旧绿意盎然,但一些水泥柱、不锈钢柱、钢丝绳或拉或顶着树干。“它老了。这都是它的‘拐棍’。”十河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负责人马德学说,10多年前,林业部门就对这棵树加强了保护。这些“拐棍”,都是前些年配置的。“这棵树有身份证,34160210438。”马德学一口说了出来。

去年秋天,这棵古树“病”了。其树干出现严重腐烂现象,整株树木枝干扭曲,过去修复的空洞组织严重受损。而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加重了它的“病情”。其树冠北侧一较大树枝被风刮断,与主干仅有少部分连接。仅存的主枝也出现了裂痕,再遇大风雨存在断枝倒塌风险。

“我们检查发现,它的树皮还寄生大量菌丝体,如不采取保护救助措施,面临生存危机。”马德学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很快上报了这棵树的情况,向上级部门申请救助资金,公开招标第三方公司,今年3月份,第三方公司开始对这棵树进行救治。王新生是中标第三方公司的“首席”治树专家,负责为这棵树“做手术”。

“修复这棵树历时一个半月,这也是我修树以来用时最长的一次。”王新生介绍,因为这棵树位于文化宫内,吊车以及大型脚手架进不来,吊车臂只能从墙外伸进文化宫内修复。但在修复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一次暴风雨天气,有树枝出现断裂,只好重新制定修复方案,“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们都会把这棵树修复好。”

按照新的修复方案,王新生和同事首先对树体进行救治,彻底清理腐烂树洞,并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填充,实施防腐处理。之后,对枝干进行加固处理,安装树箍支架,涂抹植物愈合剂,修剪危枝并消毒创面。同时,清除周边杂树杂草,增设透气孔,深翻土壤并施用有机肥,全面清除树体附生细菌产生的子实体,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灭杀树体及地下的病虫害。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树上安装了避雷针,增强了古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院门口增设了视频监控,守树人员即使不在现场,也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树的情况。”王新生说。“手术”很成功,这棵树恢复了往日的生机,5月份通过了专家组验收。修复这棵古树,共花费了12.3万元。

一个传说

而当地民间力量的保护,更早一些。

20多年前,十河村村民王守英和丈夫开始守护这棵朴树,见证了它的顽强坚韧。“当时这棵树周围啥也没有,孤零零的,我们也不知道它叫朴树,村里人都叫它大榆树。” 王守英回忆说,那么大一棵树,树根都暴露在外面,高出地面有一尺多,“几百年风风雨雨,也不知道它咋活过来的。”

村民判断这棵树的年龄,是根据一个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

王守英今年75岁了,她过去常听老人讲述这棵古树的故事。传说明朝初年,十河镇人孙琅被选作宫女,入宫侍奉皇子,迨至暮年,孙琅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皇帝允准。想起自己膝下无儿无女,死后无人添坟,孙琅不觉悲从中来。皇帝问明原因,便安慰孙琅说,“无妨,日后你的坟会不添自大。”不知是皇帝金口玉言,还是巧合,孙琅返乡病故后,葬于十河集西侧宋汤河西岸,不久坟上竟长出一棵树,这棵树越长越大,很快覆盖了孙琅的坟茔。

因为这个传说的原因,乡人都很敬畏这棵古树。

“我们这里的人都喊它‘榆爷’‘榆大老爷’。” 王守英说,在当地村民的心目中,这棵树是有灵性的,可保一方平安,村民们都很敬畏它。

守护“榆爷”,成了王守英夫妇心中的执念。夫妻俩在树周围砌起池子,池子上安上防护栏,把这棵树保护了起来。

“最近十来年,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古树保护了,投入了不少钱修复这棵树。”王守英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文化宫,她和老伴仍然是守树人,她的儿子也成了古树保护者。

80岁的十河镇居民孙锦伦,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朴树下玩耍。他告诉记者,以前这棵朴树特别大,7个人合围才能抱过来。这棵树原先有两个主干,连接处形成了一眼“井”,井中有水,水里还有鱼。后来遭遇雷击大风,南侧的树干断倒了,如今只剩下一个树干坚强地活着。

后经林业部门测量,这棵朴树高35.6米,胸围7.65米,冠幅约22米,今年已经605岁了。

一直守护

花费10多万元,修复一棵古树,值吗?

“当然值!”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影说,朴树在淮北地区比较稀少,一级古树(500年以上)更是凤毛麟角,修复这棵“绿古董”,具有生态环保、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以及科学研究等多重价值。

从生态价值看,古树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调节气温、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朴树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有较强的吸滞粉尘的能力,通过修复这棵古树,恢复了它的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历史文化价值看,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棵朴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修复古树不仅能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经济社会价值看,古树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通过合理利用这些绿色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棵树是当地人乡情乡愁以及情感的寄托,修复古树是民心所向。”王影表示。

古树名木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它对研究当地气候、水文、植被及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朴树是时尚的景观树,生长于淮河以南,通过修复这棵古树,为亳州乃至淮北地区发展朴树找到了依据,提供了很好的样板示范。”王影告诉记者。

这棵605岁朴树的“重生”,也是全市古树保护的鲜活体现。王影介绍,目前全市共有古树名木263株,其中一级古树26株,一级古树中1500岁以上的3株;二级古树33株;三级古树204株。我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保护与修复。现在,全市的古树名木都悬挂统一式样的标牌,实现了古树名木标牌全覆盖,并严格落实一树一档、一树一牌,开展日常管护工作。

守护好“有生命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今年3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有了法律‘护身符’,我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会迈上新台阶。”王影表示,讲好这些“绿色国宝”的故事,让“扩绿、兴绿、护绿”意识深入人心,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未来需要发力的方向。这,也是对子孙后代最有力的托举。(记者 汝平 杨文刚 通讯员 刘艳侠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