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微凉不是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时有微凉不是风”,是什么?是暑热天里也好读书的一种专注。

是的,暑热天晨起方便,晚上又因燥热难以入眠,自然也就多出了许多读书时间。闲暇时分,手持一本好书,或躺或立,或坐或卧,不知不觉就沉浸在文字的馨香里,笑看花开花落,静听小桥流水,遐想人生起伏,感悟生命真谛,那是非常惬意的事儿!

周末,到郊外择一处山水清丽的地方,于大树筛落的荫凉中闻着幽幽山水气息,赏看水波涟漪与苍山倒影,一边读书,一边聆听大自然的低吟浅唱。读书之余,倍觉心灵空间,神清气爽。

晨曦初现,散步公园,路边椅上坐下,听着鸟雀欢歌,迎着凉爽的风,掏出随身携带的一卷书,去体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情趣与安适。午后移椅于室外,在院里一角的荫凉里,一手执书,一手摇扇,再时不时从石桌上端起茶壶嘬一口,真是怡然自得。日落黄昏,伴着晚风,听着蝉鸣,品味“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妙,自然忘了夏日的燥热,有的只是一种心灵的宁静美。

若逢连阴雨,不热不冷,空气湿润,这时读书最好。倘若在乡下,有老屋青瓦檐流滴嗒声相伴,声声慢,一种氛围悄悄润入文字,那文字也变得活色生香起来。随着雨声,你会一直读下去,忘却一切。

其实,一个人不想读书,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出不读书的理由。而一个人想读书,则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可以读的。清代文学家张潮《幽梦影》中有句曰:“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叫我说,未必,读书随心,高兴了,无论何时何地,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为好。春天我还在读张中行《负暄琐话》,读李渔的《闲情偶寄》,读《贾平凹散文集》。到了这夏秋之季,我却突然想要再读《红楼梦》。这是第四遍读《红楼梦》。第一遍在少年,二遍三遍都是在青年,这回是中老年了。这回是专门为了解决一个长期的疑惑读《红楼梦》的:为什么研究《红楼梦》成了红学,而研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却没有成为“三学”和“水学”呢?红学的学问在哪里呢?这时已经人世沧桑,对衣食男女已经淡化,能够静下心来读这本小说了。静心一读就发现这部书确实是“真事隐”。许多事都藏在字缝里,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事的关系扑朔迷离,疑点很多,没有阅历,不用功夫,焉能洞察这一切!

打住吧,回到文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在庭院中,神怡气静、心若止水。的确,置身于书中,情操在捧读之中得到陶冶,心灵于吟咏之中得到净化,于浑然不觉之中忘却了酷暑逼人的烦恼。

所以我说,“时有微凉不是风”,暑热天也好读书呢,对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