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时,在人潮如流的马路上,在金色的晨曦中,我都会遇到一个赶着毛驴、驾着板车的老大爷。车上拉着大米、小米和各种豆类。路上轿车、货车、电动车;赶集的、上班的、上学的,人来车往,川流不息。老大爷的毛驴和板车,显得与周围的街景格格不入,分外招眼。这年代毛驴不多了,马车更是少见,好像除了动物园、展览馆,就只能于记忆中寻找了。而且现在超市、网店,卖各种包装精美的五谷杂粮和精米白面。手机下单,随时送货上门,谁还会买老大爷这零零散散装在蛇皮袋里的粮食呢?我不由忖度。
过去,走村串户、赶着马车换大米的小贩,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只要响起吆喝声,小村的路口,便会聚起三三两两的人们。作为北方人,我们这儿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以前贫瘠,麦面难得,那雪白的大米,更是奢望。谁家主妇从麦囤里挖上半斗麦子,换上几瓢大米,便会招来艳羡的眼光。偶尔抓把米,熬半锅稀稀的米汤,米香随着袅袅炊烟飞扬,惹得孩子们馋涎欲滴;至于大米干饭,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那时赶着毛驴换大米的人,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和挑担子的货郎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人,总觉得他天天都能吃上白米饭。
如今,都什么年代了,老大爷的生意可怎么做呢?不管我怎么多虑、猜测,每天遇到老大爷,都见他悠然地坐在车子上,不紧不慢地穿行在集市上,怡然自得,一路向西。比起轿车里那些疾驰着仍不停按喇叭的路人,那些一身光鲜满脸戾气挑剔着物品的顾客,以及满街浮躁地吆喝着的商贩,老人显得那么淡定从容、悠然自在。不管网络商超多么便捷,总也有一些特殊的消费群体吧,比如那些农村的老头老太太。也许,他在乎的并不是生意的好坏,他只是在坚守着什么: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在;这传统的买卖,这古老的行业,服务上门,货真价实,小本薄利,童叟无欺。唯其如此,他的内心与外表,才能如此安宁、淡然。
每天下班,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也总能见到一对老人。老头儿双目失明,老妇用一根竹竿牵着他,缓缓向前走着。他们腿脚不灵便,避着人群,穿过街市。遇到人多时,老妇会把拐棍拉近些,老头儿亦步亦趋跟随着;等红灯时,他们拄棍静候着,紧紧攥着彼此的手;走出集市时,他们放慢脚步,沿着工厂的墙根,牵着棍子的两头,边走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们似乎已经很熟悉这条路了,什么时候人少,什么时候人多,什么时候拐弯,哪段路有坑洼,老妇拽一下棍子,老头儿都能心领神会。
他们就这样四平八稳,缓缓而行,安静而从容。他们都上了年纪,瘦小苍老,夕阳给他们渡上了金色的光芒,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有时拿着一把从集上买来的青菜,有时拎着两个馒头或几个包子,有时也许就是随便地去街上走一走。我默默地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忽然心中一动:不知老头儿什么时候失明的,可曾见过爱人年轻的面容?如果年轻时失明,爱人那娇美的容颜,是否会一辈子定格在他的脑海,从不会老去?如果先天失明,那么,他会把爱人想象成怎样的美好?如果可能,他也将永远看不到时光把爱人和自己雕刻成苍老的样子。
多少青梅竹马、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多少门当户对、天设地造、佳偶天成的恋人或情侣,经过红尘世俗的打磨,烟火生活的熏烤,金钱名利的诱惑,最后不欢而散,各奔东西;甚至,形同陌路,恨之入骨。而这对老人,他们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却能执手一生,共赴人生之路。不管曾经或将会有多少坎坷,多少磨难,只要你我相伴,双手紧紧相牵,即使身处黑暗,也能一片光明;即使历尽风霜,也是繁花似锦。也许他们不曾说一个爱字,道一个情字,然这对老人默默相牵的身影,却无声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