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自由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猫》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郑振铎先生向读者展示了家里常养的猫的三种生活状态,三种不同的命运:有的病死,有的被人偷了去,而还有一种是被文中的“我”屈死的。

看完这篇文章,我内心极不平静。

郑振铎笔下的猫,始终是“猫”。猫活泼一点,全家人就逗它来做乐子——三妹拿东西逗它,它配合,于是得到了宠爱。作者有时在阳光下坐一二小时,来看这只猫,以此感到生命的新鲜与活力。猫再活泼一点,又能捉鼠,那这只猫等于是发挥了它最大的能力了。于是一家人看它爬树,看到由树越到墙上。尽管作者在猫死后,把它们写成是小侣,亲爱的同伴,但一家人寻猫的本意依然是为家人解闷,安慰家人的。它依旧是动物,唯一不同的只是家人对三只猫喜爱程度不同。当它有用时,是伴侣;当它没有满足家人期望时,它就成了动物。如这“第三只猫”没有了前面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和捉鼠的功能,就被大家当作是“若有若无的动物”,甚至妻子在买回芙蓉鸟时,就对张妈说这只猫吃鸟,让张妈去提防着它。主人的提防,不喜欢,再加上它的忧郁,不活泼,最终芙蓉鸟事件一出,它便被人们误解了,受尽委屈而死。

想想自己小时候也养过几只金鱼,当时欣喜地每天给它换水,给它投放很多鱼食,生怕它吃不饱,把它放在手心里养着。但结果要么被猫吃了,要么就是第二天直接鱼肚泛白,死在水面上。问大人,家人说是因为水中缺氧,不能呼吸才死的。于是我天真地以为拿个管子插进水里给它吹气就是氧气。后来才知道,人吹出来的不是氧气,而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加速鱼儿的死亡。知道后心里一沉,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亏心事,不禁为那些亡失的鱼儿自责愧疚起来。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为他们做些补偿呢?把它们挖出来重新埋?转眼一想,妈妈说过人死了要安详地死,才能安息。如果挖出来,等于掘了它们的坟墓,那样怎么能让它们安息呢?

此时厨房中切菜的声音“咔咔咔”地传来,妈妈正在处理一条大鱼,嘴里嘟哝着:“哎呀,这个鱼肚里籽真多,要产小鱼了,真是可惜!”

听到这里,我猛然意识到保护金鱼的后代,就是补偿它们啊。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日后再也不买小金鱼了。买了也把它们放进河里,让它们畅快地生活。

小动物虽然小,但它们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命,它们的自由不应该由我们掌控。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真正把它们当作是同类,因为我们自己也不过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啊!它们在我们面前是弱小的,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关爱,而不是据为己有。我们无法去定义它们的人生,往往有时候我们认为给予它们最好的,它们就会喜欢,实则这些所谓最好的也许并非是它们需要的。善待它们,给它们一个自由活着的空间,就是给了它们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