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丫出去读大学后,我妈越来越容易发怒。
如果,我打个电话回家说:“妈,中午有事不回来吃饭。”她会说:“好的,以后你就不要回来吃饭了!”然后“啪”就把电话挂了。如果某个周末我出去玩半天,她也会板着脸说:“请你弄了早点回来,家里没保姆!”我纳闷,至于吗?对于她“怒”的源头,实属难于理解。
这一有脾气,菜就烧得没滋没味,说个话没头没脑,做个事怨声载道。
两年前,我终于退休成了个“闲”人,我更觉察到我妈的“怒”,甚至有时我觉得她就是故意找碴。
大早,我刚起床,一如既往扯着嗓门喊:“妈,我前两天刚买的那条新裙子,你洗好挂哪儿了?”“你不会自己找吗?我没空!”语气里满满火药味。我又习惯性地问:“妈,我早饭吃啥?”“这么大个人,自己想吃啥吃啥。”这话里明显有气。我走进厨房,看到台子上一堆刚买回来的菜,我又不识趣地问:“妈,这些菜都要全部做了吗?”“你说呢?不弄吃。”我总算明明白白意识到我妈有“怒”。
难道真的得了某种老年病,容易发怒?我好说歹说,带我妈做了个全面体检,都八十岁的人了,只不过一点小毛小病,算不错了,医生也只是说,脾气淡点就更好。我妈听了,当时点头的时候笑得很灿烂。
我带她出去旅游散心。但,回来后依旧如此。
某次,我从外面回来得早。刚进小区,就看到我妈在凉亭里和坐在轮椅上的王老太聊天。王老太原先是个中医,我妈常喜欢去她家串门,有点身体上的不舒服也喜欢找她聊聊,每次她都会给出很好的建议。王老太的儿子在外地,每年都要外出去儿子家小住一阵再回来,日子过得挺舒心。
谁承想,疫情时,老伴走了,王老太整个人也一下子消沉了,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听说,几个月前中风了,人时常糊涂,难得清醒,只能坐轮椅,幸亏有个阿姨照顾,天天陪她在小区转转,兜兜风。
我妈本就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喜欢凑热闹。
然而,我妈热情洋溢的聊天,对于王老太而言,多数时候属于对牛弹琴,她总是一副茫然呆滞的表情,即使偶尔会冲你笑一笑,说的都是颠三倒四的话,令人啼笑皆非。阿姨看到我走过去,连忙招手,唤我坐到一边的木长凳上,阿姨开心地说:“孙阿姨(我妈)精神真好,人也直爽,非常利索,这是你们的福气啊!”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妈需要的只是倾诉而已,她太孤独了。
此后,我有空就在家陪我妈。
我一句嘘寒问暖的话,我妈就感到很贴心。我妈烧好菜,我就像我爸在世时那样,殷勤地递盘子,说笑话,我妈的菜又烧得色香味俱全,非常可口。偶尔,我亲手做一顿饭菜,水平仅仅停留在能够煮熟,她都会吃得无比开心,还夸我手艺好。我只需要有一点点耐心,听她唠叨陈芝麻烂谷子的家长里短,她就会乐开花。
我妈最喜欢的是综艺节目,看了就心情愉悦,也喜欢看养生节目,有时会有简单的健身动作,她就跟着学,还要求我跟她一起做,一边做一边训导:“你不要嫌我啰唆,不能久坐,颈椎腰椎容易有毛病,现在不注意,到了我这个年龄就要吃大苦。”我很认真地点头,她就感到很欣慰。
我妈还喜欢看体育频道,尤其是游泳、乒乓球比赛,格外关心中国队,说起运动员的名字如数家珍,点评得头头是道,门儿清得很。我不断表扬她,记性真好。我妈就笑,像个小孩子一样天真。
我妈还喜欢追剧,尤其喜欢悬疑破案的电视剧,只要逮着我有空听她讲话,她就迫不及待地要跟我讲述剧情,并时不时进行推理分析。我笑她:“你快成‘老神探’了。”我妈听了就乐呵呵的,然后就神情黯淡了。我知道,我妈又想我爸了,要是我爸在,她也不会如此寂寞。
我说,你只要身体好好的,有机会再带你出国转转,去看你孙女。我妈听了,连连点头。
现在,我妈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每天照例喜欢起大早去买菜,时不时还特定买两只壮实的梭子蟹,让我解解馋。看着我妈日渐增多的白发,越来越密的皱纹,我咬着肥硕的蟹肉,心底却涌出一股酸酸的感觉。
从小到大,我妈一直为我操劳。现在,我妈真的老了。或许陪伴,就是最好的治“怒”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