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的旧宅上,一座崭新的三间二层的小楼拔地而起,它承载着我对往昔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许。在进行简单装修之时,我特意在那方不大的院子里,留出了一小块地,郑重地栽下了一排竹子。从此,这竹子便成了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了我心灵栖息之所的一抹清幽。
初栽下的竹子,不过是几株纤细的幼竿,弱不禁风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惜。它们在春日的暖阳下,带着新生的嫩绿,怯生生地立在那小块土地上。我每隔一段时日都去瞧上一瞧,盼着它们能早日扎根、茁壮成长。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一排竹子仿佛听懂了我的期许,开始努力地舒展着身姿。它们的根系在地下悄然蔓延,像是在探寻着大地深处的养分与力量;而地面之上,那原本嫩绿的竹节也逐渐变得硬朗起来,一节一节地拔高。
春雨如丝的时节,是竹子生长最为迅猛的时候。细密的雨丝轻轻洒落在竹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一首轻柔的乐曲。竹子在雨中尽情地吮吸着甘霖,那原本略显单薄的叶片愈发显得翠绿欲滴,在雨水的润泽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它们像是一群身着绿衣的舞者,在微风和细雨的伴舞下,摇曳生姿,翩翩起舞。我静静地站在走廊下,望着雨中的竹子,心中满是欢喜。这小小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如此顽强而又充满生机地成长着,让人怎能不感叹生命的奇妙与伟大。
夏日炎炎,竹子却为小院带来了一片清凉。那茂密的竹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把天然的绿伞,将炽热的阳光遮挡在外。走进小院,便能感受到那丝丝凉意扑面而来。此时的竹子,已长得郁郁葱葱,挺拔的身姿尽显其坚韧之态。我常常搬来一把躺椅,置于小小的竹林旁边,然后躺在上面,手捧着一本书,在斑驳的竹影里,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惬意。竹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那光影也随之在书页上跳动,仿佛是竹子在与我一同阅读这书中的世界。偶尔,会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高高的竹梢上传来,更增添了这份清幽之感。在这喧嚣的尘世中,能有这样一方清凉之地,让我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自古以来,便有诸多名人雅士对竹子情有独钟。东晋的王子猷,即便在大雪之夜,也要乘舟前往拜访好友戴安道,可到了门前却又转身返回,人问其故,他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而这一路相伴他的,便是那两岸的翠竹。他在竹子的清幽之中,寻得了那份随性与洒脱。苏轼也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竹子是高雅脱俗之物,是能让居所增添韵味、让人心远离世俗尘嚣的灵物。这些名人雅士与竹子的故事,让我对自家小院里的这排竹子更多了几分敬意。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美,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高尚节操的寄托。
闲暇之时,我也会邀上三五好友,相聚在这小院之中,一同赏竹。我们围坐在石桌旁,桌上摆放着几杯清茶,茶香袅袅,与竹林间的清新气息交融在一起,弥漫在整个小院。大家一边品着茶,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竹子,谈论着生活中的琐事,也探讨着那些与竹子相关的诗词典故。在这一刻,世间的俗事仿佛都离我们远去,我们沉浸在这一片清幽雅致之中,感受着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这排竹子,就如同我生活中的一位挚友,默默地陪伴着我。它见证了我在老家旧宅的新生活的开启,也见证了我在这凡俗世间对那份雅致的不懈追求。它用自己的生长,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用那一抹清幽的绿意,为我驱散尘世的喧嚣与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