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露水里的气候密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几日,清晨出门,感觉便不同了。风不再是凉,而是带着一丝清晰的寒意,宛若一块清凉的绸布贴在脸上。最惹人怜爱的,是那草叶尖上、花瓣边缘缀着的露珠。它们不再是夏日那般迅疾来去,或是初秋白露时节的轻薄之气,而是沉甸甸、圆滚滚的,透着一种沉静的寒意。这便是“寒露”,一个名字里就带着触觉与视觉的节气。

在这片清寂的晨光里,我悄然俯身,凑近一丛即将开败的月季。在一片卷了边的叶子上,一颗最大的露珠正稳稳地卧在叶心,恰似一枚被遗忘的、透明的棋子。它收敛了所有的光芒,不复夏露的跳跃闪耀,只是澄澈地、内敛地映照着头顶一小片高而远的天空,甚至清晰地捕捉到一只孤雁掠过的倒影,转瞬即逝,恍若也把这秋日的寂寥封存了进去。我忽然想,这一滴小小的水珠里,该藏着多少天地间秘密交接的讯息?

正凝神间,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伴着一声轻笑:“又在研究你的‘气象报告’了?”回头一看,是邻家的老程,在气象局干了一辈子,退休后最爱侍弄他的小花园。我常笑他,是把观测站搬回了家。他走过来,顺着我的目光看去,会心一笑。

他用粗糙的手指轻轻点了一下旁边冰凉的青石栏,说:“看见没?这地气啊,到了寒露就跟这捂不热的石头一样,太阳一下山,那点暖意就全收进去了。空中的水汽娃娃们,找不到温暖的怀抱,只能紧紧抱住这些冰凉的叶子、石块,互相依偎着,就成了你看到的这些胖嘟嘟的‘寒露’了。”

经他这么一点,我再看这满园的露水,心中便豁亮了。原来,这每一颗晶莹的露珠,都是一场微型的、无声的气候谈判结果。白日的余温是它的父亲,夜晚的寒凉是它的母亲,而这广阔的天地,便是它们相遇的殿堂。它们的多寡、形态,无不精确地报告着昨夜温差的大小、空气的湿度,甚至预示着霜冻的脚步还有多远。这哪里是露水?这分明是自然写在草叶上的、最原始的天气预报。

这份刻在草木霜露间的“天书”,古人早已是虔诚的读者。古人没有温度计和卫星云图,但他们有着与土地最为密切的联系。他们从这“寒露凝为霜”的趋势里,读出了“秋风肃肃,白露为霜”的紧迫,于是才有了“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的辛勤。他们知道,这清冽的露水,是冬天派来的最后一位信使。

想必,千百年来,无论是老程依赖的精密仪器,还是先民们仰仗的草木霜露,我们探寻的,都是同一种与天地对话的语言。这滴寒露,连接的不仅是夜与昼,更是古与今,是人与天地间那份永恒的、小心翼翼的试探与共鸣。

太阳渐渐升高了,金色的光线斜射过来。那颗最大的露珠,边缘开始变得模糊,最终“倏”地一下,融进了叶脉里,不留痕迹。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一夜的寒凉之气,悄然送还大地。天地间,仿佛完成了一次郑重其事的交接。

怀着一份了然的清明,我直起身,深吸了一口寒露时节特有的、清冽如泉的空气。季节的密码,就藏在这晶莹转瞬即逝的清晨里,等待着有心人去解读。而那更深的寒意,已孕育于下一滴露珠之中。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