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午后,涡河岸边微风拂过,几名戴着红袖章的巡河员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他们的目光像雷达般扫过水面和岸边的每一个角落。在亳州高新区,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无数条河流、沟渠、池塘边上演。近年来,亳州高新区牢固树立溺水事故“可降可减、可防可控”理念,以“五个全覆盖”为抓手,推动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安全标识、日常巡查、动态监管等全面落地,一场以“责任”为线、“科技”为翼、“温情”为底的防溺水攻坚战正扎实推进。
第四社区管理中心文采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向学生宣讲防溺水知识。
科技+人工 日夜紧盯危险水域
“小朋友,河边危险,快回到大人身边去!”8月13日下午三点左右,亳州高新区第四社区管理中心辖区内的凤尾沟旁,巡河员王师傅的声音顺着风传到正在水边嬉闹的几个孩子耳中。几乎同时,安装在岸边电线杆上的摄像头也捕捉到了这一幕,一段急促的语音播报随之响起:“此处为危险水域,请勿靠近,请勿嬉水!”听到提醒,孩子们吐了吐舌头,乖乖跑回了不远处的家长身边。
这样的“双重提醒”,在第四社区管理中心的49处重点水域已成常态。“我们辖区内河流、沟渠多,光靠人工巡查难免有疏漏,科技手段就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第四社区管理中心党委委员井玉坤指着监控室的屏幕介绍道。屏幕上,52处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各水域画面,网格员在手机上就能随时查看,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危险区域,既能通过远程语音及时劝导,也能立刻通知就近的巡河员到场处置。自这些“电子哨兵”上岗以来,已成功劝阻近百起未成年人嬉水行为。
科技的力量之外,是网格化管理织就的“人肉防线”。第四社区管理中心将防溺水工作拆解到每一个网格,形成“中心—社区—网格员—巡河员”四级责任链条。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专职巡河员,在每天的上学前、放学后、傍晚等重点时段,他们的身影准时出现在责任水域。
在凤尾沟中段的岸边,一个红色的救生箱格外醒目。打开箱子,救生圈、救生绳、救生竿和警示牌“四件套”一应俱全,旁边还贴着一张维护记录表,最近一次检查就在昨天。“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能救命。”第四社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内280份“四件套”全部按标准配备,网格员每周至少检查一次,确保救生设备完好可用。
宣传教育更是从“纸上”走到了“心上”。暑假前,社区工作人员走进辖区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防溺水课。“不要擅自和同学去陌生水域游泳,看到有人落水要大声呼救,不能自己下水救人……”12岁的徐以沫还记得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她现在出门玩,总会先告诉妈妈去哪里、和谁在一起、什么时候回来。除了学校宣讲,第四社区管理中心还通过微信视频、入户走访、广场活动等方式,把防溺水知识送到每一户家庭。“我们给每户都发了告知书,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反复叮嘱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
对于59名特殊儿童,社区更是实行“一对一”包保。网格员每月至少走访一次,和监护人面对面沟通,了解孩子的动态。“有个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我们就每天放学去看看,确保孩子按时回家,没去水边玩。”网格员表示,这些孩子更需要格外关注,一点都不能马虎。
如今,第四社区管理中心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定期检查督导,对做得好的通报表扬,对落实不力的严肃批评。“考核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绷紧安全这根弦。”井玉坤说,从科技监控到人工巡查,从物资配备到宣传教育,多管齐下才能织牢这张安全网。
设备+宣传 双重保障护平安
沿着涡河顺流而下,就到了亳州高新区第五社区管理中心的云渡社区。这里的涡河段岸线长、水域情况复杂,防溺水工作难度不小,但走进社区,处处能感受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安心。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四个一’。”云渡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明指着岸边的救生设施介绍,每个重点水域都标配一个救生圈、一条救生绳、一根救生竿和一个警示牌。张明说,社区建立了严格的维护机制,每周由巡河员检查一次救生设备,发现损坏立刻更换,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同时,在河岸旁,红色的警示横幅格外醒目:“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孩子安全,家长责任”。这些看得见的提醒,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守护着岸边的安全。
为了让防溺水宣传深入人心,云渡社区构建了立体的防溺水宣传网。早上,社区的“村村通”广播准时响起:“各位居民请注意,天气炎热,请勿到涡河、沟渠等危险水域游泳、嬉水……”这段录音每天循环播放,让防溺水知识随着声波钻进居民耳朵里。而在居民微信群里,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还会推送溺水案例和自救知识。线下宣传更是“接地气”。网格干部敲开每一户的家门,给居民发宣传单、讲安全知识,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反复强调水边的危险。
“巡查值守是最后一道关,绝不能松懈。”张明告诉记者,社区针对暑期高发期,专门加派了人手,不定时开展巡河。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傍晚五点到七点,这两个时段气温高、孩子多,巡河员会重点盯守。
在第五社区管理中心,像云渡社区这样的做法还有很多。第五社区管理中心辖区内有四条河流,六个社区共聘请了12名巡河员,实行AB岗制度,确保全天候有人巡查。“不管刮风下雨,河边总能看到巡河员的身影。他们不仅要劝离靠近水域的人,还要检查救生设备、清理岸边的杂物,发现隐患及时上报。”第五社区管理中心安全办主任郭辉说,通过层层压实责任,让每一段河流都有人管、每一个隐患都有人除。
第五社区管理中心云渡社区工作人员对河边的防溺水救生设施进行日常检查。
严防+死守 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第四社区管理中心的科技赋能、云渡社区的精细管理,只是亳州高新区防溺水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一张全域联动的“安全网”正在越织越密。
走进高新区的村庄、社区,随处可见防溺水的痕迹:540块警示牌立在水域旁,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安全;1000多套救生设备投放到位,成为危急时刻的“救命稻草”;148处黄色警戒线喷涂在地面,划出了安全与危险的界限;96处防护栏安装在河边,筑起了物理屏障。这些看得见的设施,是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而在这些设施背后,是一支支活跃的队伍:23支村级应急救援队随时待命,182支巡逻队穿梭在水域旁,254名护塘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段河岸,用汗水守护着每一个生命。近百部“村村通”广播每天循环播报,数十辆宣传车走村入户,把防溺水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更令人安心的是,智能化防溺水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亳州高新区还启用了更多智能警戒摄像头,能自动识别靠近的人员并发出警报;有的地方配备了无人机,定期对偏远水域进行巡查。这些24小时不打烊的“安全卫士”,用科技的力量为孩子们的平安成长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数字屏障。
“防溺水工作,既要‘防’,更要‘守’。”亳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亳州高新区通过推动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安全标识、日常巡查、动态监管“五个全覆盖”,就是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午后的阳光洒在涡河上,波光粼粼。岸边,巡河员的身影还在缓缓移动;社区里,宣传广播的声音还在回荡;监控室里,屏幕上的画面实时更新。在亳州高新区,正是这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个个坚守的身影,汇聚成了守护生命的力量。这张用责任、科技、细心织就的防溺水“安全网”,正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让生命之河永远流淌着平安与祥和。(路雷 任平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