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前不久,谯城区古城镇大刘村老党员王敬先迎来80大寿。但他的寿宴,就是在家吃的一碗面条。
“我作为一名党员,得带头移风易俗,吃碗长寿面,意思意思就够了。”王敬先说。
王敬先简办寿宴的故事,在大刘村不是个例。
村民王贤忠的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他本打算大办一场,邀请亲朋好友和周边邻居聚一聚,唢呐班、酒席都预定好了,但村干部上门宣传移风易俗的好处后,他退掉了预定好的唢呐班、酒席。“村干部说得对。不大操大办,不仅省下了万把块的摆宴钱,更重要的是还省下了一笔人情债。”王贤忠告诉记者。
“我们把红白喜事怎么办纳入村规民约议题,通过村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大刘村党支部书记王敬礼说,让村民“唱主角”“出点子”,这样的村规民约才能更有效。
今年以来,大刘村全村“瘦身”红白喜事10余次,抵制升学宴6次,“限高”彩礼4次。
大刘村的可喜变化,也是古城镇推动移风易俗的成果体现。
近年来,该镇围绕群众在文明乡风等方面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推动修村规、定民约、树新风,确保入人心、可落地、能执行。
目前,全镇15个行政村均“量身”制定了村规民约,包含的抵制高额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方面的内容,正逐渐成为村民的思想共识和行为准则。
(记者 魏军 通讯员 杨中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