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县里下来的调研专家看着前李村头的村牌,饶有兴趣地问:这个村庄为啥叫“前李碱荒”?其实这个问题对于远嫁的我来说也曾疑惑不解,为什么叫“碱荒”,又拗口还有点不好理解,如果不看村牌,十有八九会写错字。
一次闲聊中我提出这个疑问,80多岁的小叔给我做了解答。小叔李保贤是土生土长的前李碱荒人,他说,自他记事起,这个村就叫这个名字,前李西北面邻村叫“后李碱荒”,也就是现在的后李庄,以前,前李和后李两个村庄及周围有三四百亩盐碱地,白花花的盐碱地上长满了一蓬蓬低矮的蒿草,碱蒿草贴地生长,针样细长的叶片覆盖一层碱样的东西,在阳光下泛着惨白,地中间或大或小地种着一小块一小块没膝的茴草,村民用来修缮草房。
那时村里人口少,只有十几户人家,低矮的泥草房稀稀拉拉地分布着,周围是大片长着碱蒿和茴草的盐碱地,荒草丛生白茫茫一片,故而村庄就被命名“前李碱荒”“后李碱荒”。
盐碱地种不出粮食,村民生活比较困苦,70年代后,政府组织村民改良土壤。经过实地勘察,碱土下面是适合种植庄稼的好土,于是前李碱荒与后李碱荒的村民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几百亩盐碱地翻了个身:深翻土地,把下面的土翻上来,或从别处拉来河塘土覆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硬是把盐碱地全都变成良田。望着碧绿的庄稼,宽大整齐的瓜果蔬菜大棚,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竟是荒草滩涂?
现在人们更习惯用前李和后李来称呼村名,但村牌依然写着“前李碱荒”“后李碱荒”,它就像是一块有纪念意义丰碑,讲述着前李这块土地上曾经的贫瘠、困苦,以及前李碱荒人的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用勤劳的双手奋斗出了美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