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手工技艺:指尖绽放草木灵气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看似寻常的麦秸秆,在手指间跳跃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草编蚂蚱便跃然眼前,触须轻颤,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走。蒙城县许疃镇许疃村民间老艺人丁作礼这祖辈相传的草编手艺,就像一颗散落民间的珍珠,一直深藏于乡村之中。随着近年来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古老的技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老手艺传承百年

“咱们蒙城到处都有草木,不缺编结的原材料,编得多了,熟能生巧罢了。”今年70来岁的丁作礼,一边乐呵呵地回应着别人的夸赞,一边手中不停地编织着草编。蒙城县地处淮北平原腹地,草本资源丰富,适合编结的原材料较易采集,充足的原材料,给了草编艺人充分的从艺空间,丁氏几代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能编结出各类精美的草编作品。

丁作礼在丰收节上展示草编。

丁作礼创作的龙形草编。

据丁作礼介绍,这项手艺丁家已经传承了四代人,最早是清末民初,他的爷爷丁士录在外地帮工学的草编手艺,回来之后开始在家编织草席、草篮、草扇、草篓等物品去集市售卖,补贴家用;他的父亲丁永贵,在继承其父传统草编用具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能编织蚂蚱、螳螂、蜻蜓、蝴蝶、青蛙等小动物,开始朝草编工艺品过渡,并把技艺传给儿子丁作礼;丁作礼自小就心灵手巧,少年时期随父亲学会草编手艺,尤其喜欢编织小动物,在学校上学时,就常常采集草藤给同学们编织小动物,成年后,他利用祖传草编手艺创新编织大型的虎、牛以及吉祥动物龙、麒麟、凤凰等草编艺术品,技艺逐渐成熟。成家后,丁作礼以务农为辅,草编为主,凭着手艺四处闯荡,到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远到达黑龙江、云南、四川等地售卖草编工艺品,所得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如今,他的几个女儿、女婿和其他徒弟,也都已较好地掌握了草编技艺。

就地取材巧编织

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编织着草帽、草篮等生活用品,一件一件精美的物品在他们粗糙的手里呈现出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丁作礼的家里。丁作礼表示,他的草编技艺多采用蒙城地区生长的蒲草、麦秆、芭蕉叶、秫秸秆等草、木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为编织材料,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祖上手艺和自己的创造。编织技法有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编结成席、帘、垫、篮、扇、帽、鞋等实用品和一些用作陈设的十二生肖、吉祥动物等观赏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丁作礼的草编作品。

据丁作礼介绍,编织席、帘、垫、篮、扇等实用品,主要是平面编织,按照一定纹路编织成大致形状,然后再裁剪、修边处理成所编器物,而编织各种动物,则以立体编织为主,根据器物形状和大小,用铁丝扎出大致的骨架,然后再沿着铁丝同时编织草辫,动物背部采用正扣,腹部采用反扣,草辫编一层,织结一层,一层摞一层,如同叠放在一起的元宝,也叫元宝纹草编。草编是纯手工技艺,全靠手工编织,利用工具极少,仅小刀、剪子、钳子即可。

非遗瑰宝待传承

丁作礼正在进行草编创作。

据了解,草编技艺是中国96种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地悠久,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为了生存,创造出的实用技艺,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草编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草编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是负载着劳动价值的商品,千百年来从实用到观赏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充分证明了其价值所在。然而,因草编技艺复杂,学习周期较长,制作起来费工费时,也看不到太多实际的效益,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从事该技艺,因此该项目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如今,已步入老年的丁作礼,仍手编不辍,经常自己驱车赶附近的春会或节日集市,售卖草编工艺品。“不为卖钱,就想让更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看看,不要忘了这个老手艺。”丁作礼说。

(路振杰 席鹏璐 文/图)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