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典藏之药具】针灸之针:从远古砭石到现代银针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左边两根为远古时期的骨针。

琥珀点穴器具。

针灸是中医历史最悠久的诊疗手段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骨头、石针进行早期的针灸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不断完善,从简单的“以痛为输”,到发现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和经络,逐渐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

“这个琥珀石砭是一个针灸世家的后人惠让给我的。如果主人不说这是一件中医专用工具,一般人很难知道它的作用。这本是他们家的祖传之物,只因他知道我十分钟爱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加之他的后辈没有从医的,就忍痛割爱交给我收藏了。”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的手中,是一个橙红色、长菱形、泛着温润光泽的琥珀,“这个琥珀点穴器具的造型特别科学,充分利用了人体力学原理,易于把握使用。尽管琥珀的硬度较低,容易受到磕碰、刮擦和高温的损害,但是由于主人使用和保养得很仔细,所以虽然已使用了一两百年,却依然光亮如新。”

韩志军表示,砭为针灸之母,远古时期,在艰苦的狩猎与劳作中,原始人经历着无数的伤痛。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偶然事件,让他们有了意外的发现,当身体被尖锐的石头或者荆棘刺中后,原本困扰他们的疼痛竟然奇迹般地得到了缓解。这种看似简单的“以痛治痛”的原始经验,成为针灸诞生的最初灵感,砭石就这样出现了。

韩志军还收藏了一些骨针。锥形的骨针顶部,带着清晰的骨骼造型,从顶部往下,直到针尖,都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在金属还没有被开采的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磨尖的骨头作为针灸的工具,这些跨越了数千年历史的骨针,正是中医源远流长的见证。”韩志军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针、铁针逐渐取代砭石、骨针,针灸技术也在不断飞跃。“金属针具相较于砭石、骨针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更加纤细、坚韧,能够更加精准地深入穴位进行刺激,提高了针灸治疗的效果。同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外科病症,治疗内科疾病也成了可能。”韩志军说。之后,针灸的系统理论也开始了构建,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概念,将人体巧妙地视为一个气血循环的复杂网络。这些经络贯穿于人体的各个部位,连接着脏腑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韩志军还收藏有许多年代较近的针灸工具,颜色形状各异的针夹,外面绣着“济世活人”“万病回春”“针下回生”等字眼;而一个黄铜材质的针盒,则刻着“白求恩医疗队”“晋察冀边区”的字样,应该算是一件红色文物了。打开针夹,里面长短粗细不一的银针,大多已经上锈,丧失了功用,但却不能抹去它们曾经为人们解除了病痛和疾苦的功劳,值得铭记。

(记者 路振杰 通讯员 王序 文图)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