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抗战档案里的爱情故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抗日战争时期,在广袤的豫皖苏边区,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新四军第四师。他们高举抗日大旗,宣传抗日政策,守卫家园,爱护百姓,纵横驰骋,奋勇杀敌,成为豫皖苏边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在这支英勇的人民军队里,有一对年轻的革命者,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因共同的信仰而参加革命,参加抗战,因携手抗战而相识相恋,相知相爱,最终结为革命伉俪,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蒙城县档案馆收录了一组珍贵档案,见证了这一对革命伉俪在抗战烽火岁月里的爱情故事。

双向奔赴 抗日救国的青春豪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的巨大热情被彻底激起。翌日,安徽淮南铁路工程处,一位23岁的热血青年,正在收听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通电。

“一定要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参加共产党,参加革命,参加抗战!”当晚,他下定决心,连夜收拾好行装。第二天,他不顾拦阻,毅然决然地辞去稳定的工作,放弃优越的生活,满怀抗日救国的青春豪情,不远千里,不惧艰险,奔赴延安。随即,被安排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间,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很快得到极大提升。第二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被派往豫皖苏边区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侦察参谋。赴任后,他依靠当地党政军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侦察、搜集、整理日伪军各种情报,迅速建立起豫皖苏区情报网,有效提升了我军的作战效率。由于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他被任命为四师四科代理科长、二科副科长。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方向,一个年仅16岁的进步青年女学生,同样怀着满腔报国热忱,于1938年在战时安徽的临时省会——金寨参加了“妇战团”,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群众运动中。一年后,她以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勇敢的抗日表现,被当时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吸收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新四军女战士。

欢迎会上,他第一次见到充满青春热情的她。随后,她被任命为司令部参谋,两个人正式成为同志兼战友。

峥嵘岁月 两个革命者的战地爱情

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处于豫皖苏边区的六支队(四师前身),周围环伺着日寇、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环境异常复杂。在这里,他们既要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宣传和组织抗日,又要同国民党开展合作和斗争,还要做大量的统战工作以争取中间力量。因此,司令部(师部)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非常辛苦。作为侦察参谋、副科长的他与作为司令部(师部)参谋的她,见面和沟通愈来愈多,共同的语言也愈来愈多。

无情未必真豪杰。革命者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感情,当然也会有爱情。就这样,不知不觉间,两个年轻的革命者,随着接触的日益增多,互生好感,渐生情愫,一颗爱情的种子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激烈地与日伪作战和对敌顽斗争之余,悄悄地萌芽、生长、开花、结果。

据他们当年的战友回忆,他,敦厚稳重,谦虚内敛,同时又知识渊博,风度俨然,对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和时事政治、党的政策了解得既广又深,在工作中不避艰险,英勇机智;她则相貌娟秀,英姿飒爽,并且开朗活泼,待人如沐春风,做事认真细致,令包括他在内的每个人都很喜欢。八十多年后,通过他们结婚时的合影照片,人们依然能够看出两人当年的风采:他身着新四军军装,英俊伟毅,笔挺地站立在衣着朴素、美丽大方的她身边,面对镜头,两个人紧紧相偎,会心微笑,眉眼处,尽是爱情。

组织批准 战火纷飞中的简朴婚礼

经过抗战烽火的淬炼,1942年8月22日,他们的爱情终于得到组织审核同意:

“会廉、许璞同志:你俩结婚,特予批准,并致贺意。此致,敬礼!”这件四师政治部关于批准他们结婚的批复,既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这烽火岁月里一份特别的礼物。此件批复盖蓝色菱形印章“中国共产党新四军第四师党务委员会”,使用第四师政治部用笺以毛笔行书书写,字迹遒劲,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当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主席提倡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简练、质朴、平实的文风和严肃的组织纪律。

婚礼在当时的师部所在地半城举行,非常简朴,只有当时在师部的领导和部分同志参加。然而,令他们尤为高兴的,则是彭雪枫师长也亲自参加并担任主持。婚宴更是简单的只有四道菜。这在当时已经算得上十分丰盛了。唯一特别的是拂晓剧团的表演,为这场简朴的婚礼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第二天一早,他便随部队出操,她则返回驻地。烽火正燃,他们聚少离多,但是感情深厚。第二年,他们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儿子诞生,取名贵安,后改名为承廉。

生死相随 穿越时空的永恒爱恋

1944年12月2日,他像往常一样,告别妻儿,率6名侦察员,奉命化装前往敌占区工作,并执行侦察日伪情报的特殊任务。然而,别时容易见时难。当晚,他们住在永涡县石弓山南高楼庄(今涡阳县境内),被汉奸发现。汉奸连夜勾结日寇20余人、日伪军300余人,将他们团团包围。面对日寇的劝降喊话,他嗤之以鼻,宁死不降,指挥战友抢占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打死日伪军10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突围不成,被日寇子弹击中而壮烈牺牲,一颗将星就此陨落,时年31岁。

噩耗传来,她悲愤欲绝。但是,抗战尚未胜利,革命仍未成功。擦干泪水,她继续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终将日寇赶出中国,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然而,她却一直没有再嫁,她把全部的爱情都献给了为革命、为抗战牺牲的他。

1998年11月15日,她在南京因病逝世。去世后,家人遵照其遗愿,与54年前壮烈殉国的他合葬在原四师师部所在地——蒙城县小涧镇窑山村王楼庄,实现了两个人结婚时生死相随的诺言。

(吴怀玉 路振杰)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