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看电影 印象童年之 别人看电影,我来捡废胶片

露天电影现在还有人看吗?

一开始我也觉得没有了。春天的乍暖还寒,夏天的蚊虫叮咬,秋天的蝉声聒噪,冬日的风雪连天……加之如今电影院的豪华程度,配套设施如此完善,谁还会去放露天电影?谁还会追那些看过千百遍的老影片?

去乌镇,出了昭明书院,在一处场地里,有人正在看露天电影,播放的影片是《地道战》,黑白色,很有年代感。广场上,人头攒动,真有不少人,或坐或站或孤身一人,或手牵着手,在看露天电影,不时,还有笑声和叫好声——证明这些人是真正看了。

乌镇的景色何其美?小桥流水,水街客栈,渔舟唱晚,青梅酒香,姑嫂饼甜,乌梅滚圆,酒吧歌欢,诱惑人的东西这么多,可偏偏还有这么多人爱看露天电影。这证明,很多人是有露天电影情结的。

看过许多作家写露天电影,多是怀旧。少年时,看一场露天电影,就像过年。

谁家会放露天电影呢?

依稀记得,旧时,每个行政村在农闲时节,都会放上三五天,大都是《上甘岭》《烈火金刚》《闪闪的红星》之类的爱国主义影片,让人百看不厌。那时候,大人们搬着板凳看,全是自带,孩子看不到,就骑在父亲或爷爷的肩头看,再不济,就跑到电影幕布的后面看。人物是反着的,字也是反着的,看得一样津津有味,一样手舞足蹈。

我十分羡慕放电影的师傅,他们,通常一位老师,一个学徒,紧俏一些的影片,需要临近的村子交换着播放,所以,常常存在一个片子放完,早已等候多时的邻村放映员赶紧用自行车驮着,火速赶往下一场。

旧时的乡村,多半是没有通电的,放电影多半要用发电机。发电机的马达哒哒哒哒轰然作响,所以,发电机一般要被放到很远的地方,以免噪音会干扰到场地内观影的观众。

露天电影的内容何其精彩,足以让人屏蔽掉一些蚊虫的叮咬,一切的农活下来的困乏,甚至,还有许多年轻人借着露天电影的间隙,处上了对象。那时候,常常听见看电影的时候,哪位小伙踩了邻村姑娘的脚,于是,两个人就此好上了,终成眷属。踩脚就能处上对象吗?恐怕不是,一定是露天电影的气氛,营造了别样的浪漫,于是,你侬我侬,衣香丽影,男欢女爱,才有了往后余生的甜蜜和精彩。

若要在中国评出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恐怕非露天电影莫属了。被天席地,星空何其澄澈,若用上苍的视角看人间,一定也有一个个眨着眼睛的“星星”,它们,即是露天电影的荧幕。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