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一贯标榜民主自由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鼓吹所谓的“民本思想”,并将之作为一种文化,不时地向它国输出,炫耀其普世价值。
其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产生在中华大地,早已在我国生根开花。它诞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由孔子老先生率先提出,并实行在工作和生活之中。
《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中孔子的平日言论而成,其中之“子”,统为孔子的尊称。那个时候,正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他担任了鲁国的国相,负责处理一国的事务。这一天,孔子上朝去了,家里的马圈失火了(厩焚),当时的春秋时代,马匹相当贵重,在市场上,一匹马的价值大约可以交换到2至3个奴隶,马圈失火,算是了不得的重大安全事故。孔子当然接到了“厩焚”的消息,回到家后,立即询问:“火灾有没有伤到人啊?”
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马圈失火,马匹受灾首当其冲,但夫子首先问的是“有没有伤人”,“不问马”。
“不问马”,是一块厚重的人文界碑,是一台人格天平,衡量出一个人的“庸凡”与伟大,凡夫与圣人,一碑而界之。
“伤人乎”?是把“人”放在世界的根本位置上,“马”,当然也很重要,但在圣人心中,人,才是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这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处事方法。
自古及今,人世间一直推崇和追求“慈悲情怀”,佛陀曾爱及万物,但,万物虽皆有“佛性”,倘在万物与人发生冲突之时,佛陀也还是侧重于“人”的生存,譬如饮水,僧侣也要吃饭喝水,水中生活着万千生物,饮下一瓢,等于吃掉了万千生命。所以,僧人饮水持瓢,必先口诵饮水之咒,而超度众生,咒曰:“吾观一瓢水,十万八千虫……”此举非为迂腐,实为视“众生平等”的折中之举。
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与佛陀的众生平等之说,实在是殊途同归。
有趣的是,在亳县的抗战期间,亦曾使用过这个典故。大约在1940年春天,日本占领了县城,国民政府迁往古城办公。一次,日本军方派飞机轰炸古城集镇,县长常骑的一匹马在轰炸中脱缰奔逸逃去,不知去向。飞机飞走以后,县长赶忙探问自己的坐骑怎么样了?有记者就在第二天的《亳民导报》上写出了一段消息,其中引用了:“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篇文章讽刺县长“重马轻人”——他没有首先探问敌机轰炸时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而是先问自己的马。这则遗闻,一直在民间传诵了几十年,成为“人马孰重”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