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临近春节的时候,皖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在忙活这样一件事情:把闲置了一年的磨盘洗刷干净,从亲戚朋友家里借来毛驴(如果没有毛驴,只得人亲力亲为),把事先泡好的绿豆放到磨盘里来磨,这样,可以成功把绿豆的外皮脱掉,绿豆黄儿露出来。用这些绿豆黄儿磨成粉糊状,搭配以面粉、粉丝等物,可以做绿豆丸子。
这种纯手工做出来的绿豆丸子,工序复杂,费时费力,然而,做出来的绿豆丸子却异常香,被誉为“妈妈味道”“祖母味道”或“外婆味道”。
磨盘已经逐渐少了,毛驴就更加稀有,关键是,还有这份雅致的人也越来越少。纯手工可以做成的一些东西逐渐被机器代替,味道上尽管逊色不少,但是,省事了。
“一省百省”的快节奏生活,诞生了许多“快销品”,比如:快车、快递、快餐、速冻……快,并非一定不好,但在一些环节,“快”可能会意味着“省略”“丢弃”,甚至是“偷工减料”了。
比如,蔬菜成熟的快,禽类养殖的快,发面的快,速生杨生长的快……随之带来的可能是一系列的添加剂,还有后续不得不以健康危机、环境危机等更加惨痛的代价,来为这些“快”埋单。
而与此同时,很多地方都在打造“国际慢城”,慢城里的人以“慢生活”为主题生活基调,提倡环保、健康、简约的出行、饮食、生活方式,慢出了温馨、美好和情怀。
网上不是流传一种“慢递”吗?提前预约好时间,把您的邮件放在邮筒,在指定日期为您送抵到你要预约的地点,慢成了一种可以预约的浪漫。
朱光潜先生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无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是的,慢慢欣赏美,这美就在你的心中价值翻倍。
想起多年前,我生活在皖北的农村,终日盼着邮递员摇着铃铛抵达我所在的村庄,邮递员一到,我就能收到一份《农村孩子报》,报纸上,有我爱看的作文,那样一份朝思暮想里,积蓄着我对文学萌芽的期待。慢,反倒让我反复就一期报纸进行研究,逐渐掌握了写作的要义和方法。慢,于我,是一种成全。
也想起很多古典园林里的路面,用鹅卵石铺装地面,让你快不得,快了,脚就硌得生疼。其实,也是故意让我们慢下来,享有游园的乐趣,看曲院风荷,赏假山竹林,望檐牙高啄,享亭台水榭,缓步行进,时光如同糖稀,凝滞了下来,甜美生香。
林语堂先生说:“缓者有雅致。”的确是很有道理的,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美,时光原本已经够快了,我们应该放缓心灵的秒针,让雅致赶上来,与我们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