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当农民 唯愿“黄土”变“黄金”——记蒙城县立仓镇创业致富带头人王如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李集村位于立仓镇东约5公里,地处蒙城、凤台、怀远三县交界、芡河洼地,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年前,刚满20岁的大李集村村民王如义带着过上好日子的憧憬,离开家乡,远赴杭州打工,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终于扎下脚根,还在杭州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了家乡人人羡慕的“大老板”。

然而,20年后,这个“发达”了的农村娃,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蒙城县绿色天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2000多亩土地,结合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相关政策,投资600多万元种植中药材,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王如义说,人不能忘本,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的初心和使命。“要让我们脚下的黄土地,变成‘金土地’。”

“我铁了心回来,八头牛也拉不回”

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笑声爽朗,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副朴实勤劳的庄稼汉模样,这是现年40岁的王如义给人的第一印象。

其实,王如义在浙江杭州拥有自己的建材公司,注册资金达5500万元。

虽然人在杭州发展,但在王如义的心里,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才是家、才是根。2018年春节,和往年一样,王如义回到大李集村过年。近年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开始慢慢地摆脱贫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在变富,2017年大李集村实现村出列。但当时全村仍有140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已经有在外发展的村民,选择了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王如义也萌生了回家乡发展的念头。在随后参加了“蒙城老乡,请您回家”创业座谈会,详细了解到一系列优惠政策后,更坚定了王如义回来的决心。

“一开始家人强烈反对,担心农业太辛苦,而且风险又大,但我是铁了心要回来,八头牛也拉不回。”王如义说。说干就干!过完春节不久,王如义注册成立了蒙城县绿色天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2000多亩土地,结合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的相关政策,投资600多万元种植中药材,让这个贫困村又增加了一个新产业。

“能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我很有成就感”

5月初,在王如义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好几十个工人正在忙活着,除草、打药……

“干完自家的农活儿,我就到这里打工,一天能挣个五六十块钱。”57岁的贫困户徐敏说,老伴患有心脏病,常年吃药、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照看两个孙子,她闲暇之余就到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政府的扶贫政策加上务工收入,她家的情况比起以前有了很大改善。

王如义也不闲着,他撸起裤管、穿上胶鞋,忙着给中药材黄蜀葵浇水。这块黄蜀葵共有100多亩,它的根、叶、花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夏秋采收叶和花,秋季收种子。王如义告诉记者,“现在种下去,大概到七八月份就可以采摘了,经济价值比较可观,亩产值可达3000至5000元。”

从去年至今,王如义共带动附近群众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户60户以上,已经累计发放务工费20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务工收入近60万元。“我在基地里负责农机驾驶和管理,每月工资4000块钱,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还可以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和患有重病的父亲。”本村贫困户陈超说。

而且,王如义还每天为务工的村民提供一顿免费午饭,工作优异的工人,年底还有奖励。

王如义告诉记者,他还在药材种植基地套种了近700亩花椒、辣椒、西梅,两年后将大面积挂果,预计年产值470万元。去年7月份,套种的辣椒陆续成熟,仅一季辣椒就实现产值130多万元,乡亲们的务工增收,达到了40多万元。

另外,王如义还积极开发村集体资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力量。“通过承包、租赁村集体的烘干塔、农机、河道等,王如义每年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10万余元。”大李集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飞说。

“能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我很有成就感。” 王如义说,他为自己制订了创业三年规划和十年规划。三年规划以发展中药材种植为主,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改变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十年远景规划,计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近千亩空闲地种植花椒,打造“花椒村”。“如果愿景得以实现,全村群众可以实现年增收500万元以上。”王如义告诉记者。“那时,黄土地就真变成‘金土地’了。”

工人正在栽种黄蜀葵苗

“要干大事业,就在家乡的土地上”

“咱们眼前的是辣椒,再远处是西梅,那边是丹参,那边是板蓝根,这一片总共有2000多亩地。”王如义对地里的作物如数家珍。每到一处,王如义总要停下来,或半蹲或弯腰,整理田间地膜,查看药材长势,并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其生长习性、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实,刚回来创业的时候,王如义对庄稼地里的事儿,尤其是中药材方面,懂得并不多。但搞的就是种植业,不懂哪行?

于是,王如义开始翻阅大量农业、中药材书籍,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信息,还经常向周边的药材种植大户、老农户请教“取经”,别管什么农活儿,他都要亲自摸几遍。久而久之,王如义从一个“大老板”变成了新农民。

但是,这个新农民,回乡创业之路并不全是顺心事。“由于去年比较干旱,加上缺乏经验,基地里的中药材严重缺水,导致大面积死亡,那场面看着真让人痛心。”王如义说。

家人所担心的农业太辛苦、风险又大问题,发生了。怎么办?“返乡创业路再难走,我都没想过要退缩。” 王如义说起了他20岁离家创业时的往事。那时,大李集村穷,王如义家里更穷,兄弟姊妹又多,不得已早早从学校毕业,奔着熟人远赴杭州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如义接触到了外墙涂料工程,他从学徒做起,天不亮就起床磨砂皮,一直要干到夜晚,手指经常磨破流血。经过近20年的勤劳打拼,王如义不仅在杭州扎稳脚跟,还成立了自己的建材公司,注册资金5500万元,成了家乡有名的“大老板”。

20岁的王如义离开家的时候,还没有“说媳妇”。这在20年前的皖北农村,20岁的还没“说媳妇”,可能就要打光棍了。“以前就想着跳出农村,到大城市开开眼界,现在兜兜转转又回来了。”王如义说,“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我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也要带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绝不能退!”

七月份马上就要到了,王如义种植的黄蜀葵即将开花。“目前在地的中药材长势良好,应该到年底就能见到回头钱了。”王如义告诉记者,他的返乡创业梦正在一点一点绽放,这个梦不单单属于他自己,更属于大李集村的父老乡亲。

快评

心系家乡,归来仍是少年

少年时,他背井离乡、南下闯荡,凭借一双勤劳的手,终于在大城市扎根发芽生长壮大。中年时,他心怀故土、毅然返乡,再凭借那双勤劳的手,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这两次的选择都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同的是,一次是为自己过上好日子,一次是为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虽然王如义年纪已至中年,但他敢于放下优渥的条件,毅然放飞创业梦想;对想做的事,敢试敢为,不懂就学,不会就练;这闯劲、这干劲、这韧劲,依然是少年模样。为何?就因为他心系家乡。所以,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王如义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就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也能够带着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魏军)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