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古字中,仨女的叠字,读jiān,《说文》释义为“私”、“窃”,尽是些女孩家的小调调。那么,三个男人呢?仨男的叠字,读nào。不要《说文》说,也知道是闹腾皇图霸业的大格局!春秋时期,齐桓公就和管仲、鲍叔联袂演绎了一场风云际会。
春秋有些远,比春和秋还远,远到要称公元前。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男人的确很闹腾,剧情也跌宕起伏。管仲和鲍叔是“老铁”,但各为其主,又是死对头。管仲拆齐桓公的台、放冷箭,齐桓公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谁能想到,最终,他们三人抱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这剧情,走得分明就是演义路线!但它真是史实。
抛开剧情的情感因素,单从定论看,你会发现很奇妙的一幕。无论是后人称颂的齐桓公礼贤下士,还是孔子独爱的管仲“之力”,抑或司马迁专宠的鲍叔“知人”,说到底,其实都是一件事——振兴齐国,称霸春秋。若要分出高低,颁一二三等奖,还真难免顾此失彼。
男人太闹腾,春秋太闹腾,很难客观、公正。草木通灵,人兽不远。这时,不妨就撷取一株安静的草木,假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来悬脉那段历史,斟酌出一个药方。
时光不仅会沧海桑田,还能整装入卷。循着史册,溯洄从之,春秋就像一片荒原,被一个个姓氏圈养——张王李赵,周吴郑王……再近一些,近到齐鲁大地上的一株草,历史的面目就清晰可辨了。一株草的根、茎、叶和花,相辅相成,比兴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沉浮。
制霸春秋的齐国,无异于一朵花,瞩目、芬芳、妖娆。作为花的物象——齐桓公,自然承受着花的荣耀和赞美。但是,花的美不是孤独的,它需要叶的衬托和营养。齐国叱咤风云的绿叶,则是管仲,轮生、互生或旁逸斜出,调度着一朵花所需的给养。不过,这些营养不可能凭空而出,要有根须的拓展、吸收和运输。毋庸置疑,鲍叔就是幕后运筹帷幄的根。
对于草木,没有人比李时珍更熟稔。他在《本草纲目》里写道,根为本,立命也;叶为阳,发生也;花为阴,成实也。一株草,根是安身立命之本,姿态放得最低;茎叶是生长发展的命脉,姿势站得最坚;花是结实成果的道具,姿容开得最美。在大地上,没有一朵花的绽放是偶然的!没有一朵花的芬芳是孤独的!花的绽放和芬芳,是根茎叶的集体亮相。
现在,把花换成齐桓公,把茎叶换成管仲,把根换成鲍叔,难道会存在违和感吗?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味药,未必非要分出阴或阳、性暖或性寒、斤两或主副,根茎叶花各有其药理,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有治国疗效,否则,不仅误人误己,更会误国。
作者:葛亚夫,蒙城五中语文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蒙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