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亳州晚报》报道了一些家长隔着学校围栏给孩子送“爱心午餐”的事情,引发市民热议。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多数家长和学生是不赞同送饭的,有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爱心午餐”弊大于利,笔者深以为然。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顿送到孩子嘴边的“爱心午餐”,从买菜做饭的辛劳,到来回送饭的奔波,无不饱含着家长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份爱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为何家长对学校食堂“不放心”,宁愿自己受累也要给孩子送饭呢?
有的家长表示,之所以送饭,是因为学校食堂的饭不适合自家孩子的口味;还有家长认为,食堂的饭都是大锅饭,样式和营养单一,满足不了孩子的成长需求。众口难调,食堂的饭菜肯定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孩子的胃口,但也基本上囊括了家常饭菜,让孩子们有饭吃能吃饱。因此,对于送饭的家长来说,或许食堂饭菜并非不合孩子的口味,只是不合家长的“心意”而已。
毋庸讳言,曾经一些学校把食堂当成负担,将其对外承包“甩包袱”,而承包人则把食堂当成牟利工具,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食堂饭菜质量差味道差,学生们不爱吃,家长们对学校食堂留下了不良印象。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各个方面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尤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学校不是盈利场所,教育不是发财行业”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纷纷将食堂收归自营,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饭菜品质都有很大提升。学校可定期举行食堂“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们走进食堂,感受食堂变化,用实际行动重新赢得广大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而对于这则新闻的“主角”——在寒风中享用“爱心午餐”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却未必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这份爱。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从交流中得到欢乐。孩子们与朋友、同学一起结伴“觅食”,吃饭时分享学习心得,聊聊一些校园里的“八卦”,不仅能放松疲惫的身心,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相信孩子们长大后,这也将是他们学生时代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孩子就像种下的幼苗,父母总想为他挡下所有的风雨,殊不知,没有一棵幼苗可以在庇护中长成参天大树。家长送去的满含爱意的饭菜,却可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变了味的“爱心午餐”,不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