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时节吃碾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闲暇时读张爱玲的书,读到了一种名叫“拈拈转”的美食,名字看上去很奇怪,也很别致,于是,就想起了我的乡下老家也曾经做过拈拈转这种美食。不过,张爱玲只是说她的姑姑不能忘怀这种名叫拈拈转的美食,张爱玲并没有吃过,在文字里,张爱玲只能想象拈拈转是一锅绿色的小点子下在开水锅里,一副团团急转的样子。当然,张爱玲这样想也是望文生义,她从拈拈转的“转”字上想起了一副团团急转的样子,也真是有趣。

在古典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写到了一种名叫“碾转子”的美食。我觉得它应该就是拈拈转这种美食。

我仔细读过《儿女英雄传》这部书,里面讲的是北方的吃食,也写到了碾转子这种北方美食。《儿女英雄传》里写道,碾转子是用麦子仁做成的,麦子仁就是青麦子的籽粒。这样说来,碾转子和拈拈转一样,也是新麦做成的,既然都是新麦做成的,碾转子也应该和拈拈转一样,是北方风味的美食了,而且,我认定碾转子就是拈拈转,因为在我的老家,拈拈转又被称为“碾转”。看看,碾转子和碾转,其实就是一种东西。在我的记忆里,青麦子做出来拈拈转是弥漫着淡绿的清新之气的,和那些经过风吹日晒的大米、玉米不同。

其实,顾名思义,拈拈转既然有一个“转”字,它真的应该是可以在汤汤水水里“转”动的,这样看来,拈拈转应该也是可以用水煮熟的,不过,这样的做法也许会让拈拈转有些粘稠,但是,在吃煮熟的拈拈转的时候,不妨就着咸菜或酱萝卜,如同品尝清粥小菜一般,味道一定很爽口,也一定很开胃。慢慢咀嚼着有嚼头也很清香的拈拈转,时不时地吃一点咸菜和酱萝卜,这样的日子真的也是赛过神仙、无比美好的了。

其实,中国文人都喜欢谈吃,张爱玲虽然特立独行,在这方面也未能免俗。何况张爱玲曾经多次表白自己是个喜欢物质生活的俗人,她喜欢凡俗的红尘,但是,张爱玲并不是一个贪吃的人,她的文字里除了不写不行之外,没有多余的关于吃的描写。

不过,张爱玲如果谈吃,也是很能写出美食味道的,比如她写的《谈吃及画饼充饥》、《童言无忌》中,都是写吃的很不错的文字,直白之中的确洋溢着美食的香味。

张爱玲写拈拈转这种北方美食,很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她大多的记忆是关于上海的,其次是香港,最后是美国。可以说,张爱玲和北方没有什么渊源,但是,她却充满牵挂地写了拈拈转这种北方美食,尽管是平平常常的食物,不是山珍海味,却被张爱玲写得实在是非常别致。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乡下老家的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做拈拈转。那时,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也就是麦仁还是青的时候,没有长硬,还是软软的,这个时候,麦子依然是青青的,但是,麦仁其实已经长得饱满了,只是尚未真正成熟而已。于是,村里的很多人家就用镰刀把麦子割下来,用车子拉回家,把麦穗放在火上烤,麦穗外面的皮烧得黑乎乎的,里面的麦仁已经差不多熟了,这时,再把麦穗里的麦仁揉搓下来,在石头做成的碾盘上进行碾压,就成了拈拈转,是青黑色的,形状像是长长的粗面条。这就是拈拈转,我老家的乡亲们也将其称为“碾转”。

想来这个名字大概和石头做成的碾子把青青的麦仁转圈碾成了拈拈转有关。吃拈拈转的时候,可以放在大锅里用大火炒,有的还要加上两个鸡蛋,非常好吃。只是,现在村里的石头做成的碾子早就没有了,拈拈转的味道我也只能在脑子里去默默回想了,那样的清香,那样的耐人咀嚼,真叫人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