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实质上也就是“为人处事”的一生。做什么样的人就处什么样的事。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要想更好地履职尽职、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干好工作,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人人都尽可能有健康的、恒久稳定的“态度、信念、状态”,这点十分重要。否则,要想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成事、做好事,都将有可能因为没有健康的恒久稳定的“态度、信念、状态”而功亏一篑。可见,“态度、信念、状态”务要端正坚定,务要始终如一、恒久不变。
为人民群众履职尽责,亦即“为人处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态度。从人的本性本能看,人人也都需要一个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且是正确的态度、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态度。因为错误的消极的态度,只会把人引向歧路,党史学习教育也会成为纸上谈兵。
人人似乎也都有自己的信念。但是,新时期的党员干部,需要坚定正确的信念,需要觉悟、健康的信念。因为,觉悟、健康的信念,能够使人坚强坚定、专一专注。这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党员干部所必备的品质。
人人也都有自己的状态,人人也都需要有自己的状态。但是党员干部首先需要的是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在状态”。因为,只有首先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在状态”,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运转“在状态”,才能使人敬业、催人奋进、教人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觉悟、健康的“态度、信念、状态”,是凝聚人心、坚定信心、成就事业、充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主元素,是主观世界健康发展的“三驾马车”,更应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党员干部要讲工作、要干好工作,即正确、觉悟的“处事”,需要的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因为,没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就没有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处事”,或者可以这么说,“处事”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处事”的正确与否、成功与否。可见,态度还能最终决定“处事”的结果。“态度不端、办事不沾”就是这个道理。
正确、觉悟的“处事”,也同时需要信念。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信念,如果没有,甚至就没有了“处事”。不同信念的“处事”,带来的是处事过程和结果的截然不同,甚至是处事过程和结果的千差万别。正确的信念,不仅是“能处事”的根本,更是“处好事”的资本和能源。所以,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要培养坚定正确的信念,这样才能实现“敢抓敢管、工作过硬”的好局面。
正确、觉悟的“处事”,还同时需要“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处好事”的方法、途径及形式的全过程。没有妥当的方法、正确的途径和适合的形式,乃至整个过程都有问题,亦即“不在状态”,那就压根没有了“处好事”的能力,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履职尽责、为人民群众干事业的状态讲究个“全过程”。
其实,“为人处事”本身就是个标准的有机的统一体。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过程”上说,特别是就“态度、信念、状态”而言,都存在相对的“恒久稳定”问题。就像一个优秀的同志,即便骨子里具备了很多优秀的东西,唯有“恒久稳定”,才能永葆其优秀品质的青春和本色,才能“久久为功”。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久久为功”的伟大成果
。态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同时还决定人的主观能动度。态度愈端正,主观能动度就愈高;态度愈鲜明恒久,主观能动度就愈灵敏机智。恒久稳定的积极向上的态度,还是一种正能量的释放和辐射,它时时刻刻都以清新的魅力,召唤着周遭仁人志士去形成共同的“力度”、共同的“主观能动度”,从而把“做人”和“处事”都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形成“群体效应”。
也正是这一个个由低向高的“新台阶”和所形成的“群体效应”,才成就了党员干部的“新境界”和务实创新干工作的“新业态”。态度召唤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攻坚克难的豪情;态度凝聚工作的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挚情。态度折射真诚,真诚带来专注,专注带来的是“为民谋业、建功立业”。态度营造局面,一个群体形成了鲜明的“态度共同体”,就是最好的“政治局面”。
“态度决定一切”,乍一听会觉得有“大言、戏言、欺言”之嫌,但它倡导的是乐观主义、主观能动主义和积极向上的开拓创新理念,是通过提升主观世界境界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里的“态度”,实质上完全能够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恒久稳定的态度呢?完全能够长期决定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很多很多方面或领域。这也是卓有成效的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带来的一大硕果。从本质上讲,信念即“自己可以确信”。
自己确信的,才是恒久的。说在嘴里的“信念”,不一定是自己的“确信”。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信念”就是“恒久”,就是“信仰”,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目的。信念决定态度。因为“确信”了,就会“思想觉悟无误”了,这本身就是“态度”。
那么,思想觉悟的“笃信”呢?决定着的就是鲜明生动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只为“信念”服务。信念产生精神,因为“确信无误”,自然而然产生的就是咬定目标、专心致志、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因为“确信无误”,思考的就是凝心聚力、同生共患、荣辱与共、不辱使命的大拼搏精神。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更需要培育、弘扬这种“大无畏”和“大拼搏”精神。良好的恒久不变的信念,更能带来连续、永恒的进取,带来专心专注的开拓,继而便形成磅礴大势,便形成“历史的车轮”,谁也不可阻挡,谁又能敢逆转?可见,信念又能产生力量。
恒久不变的信念,产生的是气势磅礴之伟力,而且,因为有了伟力,从而更有了胆识,最终又因此克服了“畏险畏难”。这不仅有信念“本身的力量”,同时还有因为信念而迸发的潜能新生的力量。状态就是一个党员干部“在工作、在学习、在思考、在提升”,亦即“在状态”。状态就是“不停地劳作的务实的形态”。
所以,“在状态”就是恒久稳定的状态,恒久稳定的“工作、学习、生活”,恒久稳定的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但恒久稳定的状态,需要用“良好而正确的态度”“伟大而坚定的信念”去支撑。“志不强者智不达”,良好而正确的态度里要有“志”的影子。“端正态度争口气”指的就是志气。
伟大而坚定的信念里,毫无疑问包含着“鸿鹄之志”,可见恒久稳定的状态,还会有“志强智达”的效果。因为志强者,其状态才会恒久。“状态恒久”当然也就是无时无刻都在投身于“在状态”的实践中。实践出真知,出的就是智慧。恒久的实践,出的还会是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实现了“智达”,这是“恒久稳定在状态”的最高价值。可见,“智达”的状态,也是最务实最卓有成效的“在状态”,世人无一不需要,无一不求也。更应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追求方向。
党员干部为人处事态度、信念、状态要恒久,这不仅关系到你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优劣,同时更关系到你人生长河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美丑。做一个态度积极而健康、信念伟大而坚定、状态纯正而持续的人,你将会收获党和人民对你的肯定和支持、生活和事业对你的欣赏和呵护,并取得“成人之美、成事之乐”的丰硕果实。
“态度、信念、状态”三要素,是我们人生长河中的良师益友、最佳伙伴,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去努力提升的现实需要。(作者系利辛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