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如春风化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家风是什么呢?我家世代为农,祖辈一生躬耕,没多少文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家中也无条文的祖训。但我从他们日常的言传身教中,能感受那些约定俗成的为人处世原则,那也是心中不容触犯的规矩。比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这些优良的传统,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一代代后人。

我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印象中,他们一直都是慈祥可亲的样子。姥姥姥爷古道心肠,村里的小孩子都愿意亲近他们,谁家有什么难事,也爱和他们唠叨。邻居谁下地或出门了,和姥爷打个招呼,不光替他们照看孩子,鸡鸭牛羊也都喂得饱饱的。下地回来晚了,或突然下雨,连家里晒的东西都给收好了。一个大院,门虽设而不关,像一大家子人。村里哪个小孩没吃过百家饭呢,直到现在,我还怀念邻里间那种质朴热情的乡风。

姥姥姥爷不会说诚信、助人这些词,但他们一直在践行着那些规矩和做人原则。院墙边的枣儿红了,姥姥吆喝孩子们打枣吃,还一家家送去;做了好吃的,也会端出来让邻居们都尝尝;谁家需要使什么用具,打个招呼就像自家的一样。别说对待亲人邻居,就是遇到来要饭的,姥姥也会把馍笊里仅剩的一块馍给人家,哪怕自己不吃。她总说:“人,谁没个难处呢?”

姥姥惜物,篮子簸箕什么的,都用布头一针一线缝得严严实实,用过小心晾干搁好。看她那样爱惜,遇邻居来借,我曾悄悄问姥姥:“你就不能说坏了,不能用了吗?”姥姥严肃地说:“哪能说谎呢,不能啊,可不能这样!”每年初夏,村里来赊小鸡小鸭的,没有契约,不打欠条,只是赊小鸡的自己在本子上记着,秋天打下粮食才来要账。赊账的不担心,欠债的也实诚。母鸡要比公鸡价钱贵一些,但没人会赖账。姥姥每年都会赊一群小鸡,我那时就惊异:要是赊账的搬家了,赖账了,或都说成公鸡咋办?姥姥很惊讶:“咋会呢,是啥就是啥,人得凭良心!”好像诚信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容亵渎的事。

姥爷更是德高望重之人,十里八村,说起来没有不知道的。他从小当学徒,受了很多苦,跟师傅学推拿针灸、书画扎花。平时谁不小心崴了脚,扭了胳膊腿,都来找姥爷推拿。姥爷慈悲为怀,行善积德。不收一分钱,连根烟也不肯接。每年姥爷过寿时,受过姥爷帮助过的人都来了,拎两包果子,或兜几个自家的鸡蛋。部队的二舅专门回来,打酒买菜,在院子里摆上十几桌,热热闹闹像办大事。饭毕,姥爷非要来人把东西带走。亲友拿来的,则分给院里的孩子。

姥爷热心厚道,心灵手巧,扎花的手艺也远近有名。谁家老人去世,需要扎社火花圈,姥爷主动帮忙,辛苦扎上好几天。楼子车马,金童玉女,栩栩如生。让围观的人赞叹不已,也给逝者家人带来许多安慰,觉得故人一生辛苦节俭,有了这些,到那边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从小受姥姥姥爷这种诚信为本、助人为乐的家风滋润,后辈人个个与人为善,人缘很好,家家和和睦睦。每年春节,大舅也自己买来纸笔墨水,免费给人写春联。记得家里常见的春联就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姥爷姥姥活到九十多岁,无疾而终,咽气后神情安然,村人感叹:一点都没受罪,好人好报啊!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