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下班,同事们都走了,我收拾了一下办公室,正准备回家,突然,手机响了,是鲁长河打来的,说明天星期日,让我到他家里坐坐,他的小楼明天落成,备了点薄酒,庆贺一下,希望我给他个面子,也借此表示对我的感谢。
说起鲁长河,在当地没有不知道他家情况的。1994年,小长河三岁的时候,他爸爸拉沙子翻了车,大脑受伤,成了植物人,他妈妈本来就有点弱智,农村的说法是心眼不够数,自己的生活都需要别人操心,一下子,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妈妈一下子懵了,走丢了,再也没有回来。
三岁的小长河,担负起了照顾爸爸的责任,把邻居送来的饭,用勺子送到爸爸的嘴里,父子相依度日,心里还有些慰藉。然而,上天也有不怜人的时候,他爸终因脑颅内伤加剧,离开了他。
不到四岁的小长河,成了孤儿,以后的生活和教育是个大问题。村镇政府商量,决定帮助小长河,把他送到了市儿童福利院。
在福利院里,小长河被一个因为脚有残疾而住进福利院的大妈照顾着,大妈虽然腿脚不利索,但淳朴善良,她非常喜欢这个乖巧听话的孤儿、精心照顾着小长河。就这样,小长河在市福利院过上了有吃有喝还有人疼爱的生活,并且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小长河也背上了书包去上学,接受国家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
小长河一天天长大,他把与他相依为命、精心照顾他的大妈当成了亲妈,两个不幸的人,在温暖的福利院,结成了母子亲情,相互疼爱。这样一晃十年过去了,初中毕业以后,长河考上了一个三年制职业技术学校,学的是面点专业,学会了做馒头、包子、饺子以及西式糕点蛋糕、面包、比萨等。一晃,三年很快过去了,鲁长河学成毕业了。
一天中午,村里来了一个小伙子带着一个跛脚老母亲,上了岁数的人一眼就认出这孩子是长河,但这个跛脚的妈妈不是他那个智障的妈妈。鲁长河原来的家一两间小平房,因为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无法居住,只好暂住邻居家。
镇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为他符合扶贫条件,就安排我与鲁长河一对一地进行深入对接。
我首先帮助鲁长河用扶贫款在街上租了间门面,发挥他所学专业,让他开了个早点店,卖包子、馄饨、油条、嘛糊等家常小吃。长河不愧是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他做的早点,口味特别好。人们相互传扬,都到他这儿消费,他总是满面笑容、热情待客,因此,他的生意特别红火,我经常看到他的门前排队等候着的食客。人们都说:“长河这孩子虽然家里遭到了不幸,但他生在了好时代,自己也努力上进,真是好样的。”
因为鲁长河还是个不到20岁的大孩子,又是扶贫对象,很多事情还得由我这个扶贫工作者给他出谋划策,并跟踪指导,我建议他再招收两个服务员,扩大早点供应的量和品种,也让当地百姓享受到好的服务,提高生活品位。长河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刘小曼和王红来了以后,又增开了西式糕点品种,他的跛脚妈妈也在店里帮忙洗刷,乐呵呵地忙里忙外,看得出,她很享受这幸福的晚年生活。鲁长河的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规,站稳了脚跟,这方圆三五里地,都知道他的早点好吃,价格便宜。
三年过去了,鲁长河店里的服务员刘小曼成了他的未婚妻,村镇又给他拨了一笔建房扶贫款,加上他这三年的积蓄,这不,盖栋二层小楼准备结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