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老公起床上班时,惊奇地问我:“说好五点起来去锻炼,怎么还躺着?”

我放下手机说:“今天太热了,太阳还没出来,就跟下火似的,不出去了。”

其实我五点前就起床了,洗漱好就准备去公园跑步。可是打开房门,一股热浪扑来,就像一床大棉被兜头裹到身上,差点把我裹了个趔趄。又想天气预报说,今天是最近40天来最热的一天,我就又退回到开着空调的卧室里,躺下玩手机。

老公戏谑我:“小时候在农村,天再热你也得下地干活。大中午头恐怕你还在地里割草呢。”他的话一点不假,像我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六零后,恐怕都不缺那样的生活体验。可是那时候,我们却并没感觉有如今这样的炎热难耐。尽管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但简单的降温措施,就能让人感受到夏日里的清凉。

那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在水里泡大的。村前村后的河沟浅塘,就是他们的乐园。除了水里,还有那浓密的树荫下。家家房前屋后,都有高大的椿树、楝树、榆树、桐树、棠梨树,村庄就是一座座绿岛。这些叶茂荫浓的树,为人们撑开一把把巨型遮阳伞。孩子们在树荫下玩各种小游戏;大人们坐在树荫下,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喝着“井拔凉”,一边家长里短地聊着,热都被挡在树荫外了。

说到“井拔凉”,那可是农村最廉价也最实用的防暑降温佳品,更是那时的夏留给人们的最美好记忆。

整个夏天里,村民们从地里干活回来,都要先来上一瓢清甜甘冽的“井拔凉”,“咕咚咕咚”一口气下肚,五脏六腑和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往外冒着凉气;再用“井拔凉”,头、脸、胳膊、腿冲洗一阵,那真是无法形容的凉爽。如果再来一块井里浸过的瓜果,或一碗用井里拔过的,拌了黄瓜丝、辣椒蒜瓣的凉面,那真叫润心润肺地舒服呀!

记得高考那年,八月里炎热的一天,班主任和教务主任两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城里到乡下给我送录取通知书。顶着骄阳骑了二十多里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对于两个城里人。上午九点多到我家时,两人的衣服早就湿透了好几回,脸也晒得跟红布似的。我和母亲正在地里薅秧,弟弟飞奔着去喊我。回到家,看到两位老师热成那样,我很激动也很感激。可家里连口热茶都没有。母亲说:“快去打‘井拔凉’给两位老师喝。”弟弟提着破皮球做的“打水桶”,奔向大井。两位老师热坏了更渴坏了,看到水来了,捧着破皮球就喝起来。但那一直是我内心里的一个愧,很多年以后,我还觉得很对不起老师。直到大学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上,班主任提起那次喝“井拔凉”的爽,说那是他喝过的最解渴的水,我的心才稍稍释然了。

那时的夏晚,也是感受清凉的好时候。吃过晚饭,大人孩子都抱着席子,陆续来到打谷场上。席子错综铺开,孩子可在席子间追逐打闹,或坐在一起玩耍;累了一天的大人们,则坐在自家的席子上,话桑麻叙人情。夜渐深,孩子们玩累了,便回到自家席子上躺下,夜风徐来,沐浴着月的光华,星的清辉;聆听着各种虫子演奏的音乐会,还有远处树梢上偶尔传来的鸟的孤鸣,夜的优美和宁静,就像一股甘冽的清泉,流淌在心间。再加上母亲扑哒扑哒的巴蕉扇声,更是最美最清凉的小夜曲。不久,就酣然入睡了。

至今回想起来,周身都顿觉凉意森然。可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体验不到了。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这其实是他们的损失。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