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辣椒 火红的日子辣椒迎来丰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金秋时节,谯城大地呈现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连日来,芦庙镇的乡亲们正忙着收获火红的辣椒。

芦庙镇的田间地头,村民正在采摘辣椒

“辣椒丰收了,日子也更红火啦!”日前,在谯城区芦庙镇袁庄村,种植大户孙建立看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一边招呼工人采收,一边高兴地说道,“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区政府对种植朝天椒的农户不仅有补助,而且在育苗、整地、施肥、栽种等方面都派技术员来指导,这不,我流转的300多亩土地全种植朝天椒,看这长势,依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今年可以净赚八九十万元。”

在不远处的芦庙村辣椒种植基地,同样的场景也是随处可见。

“我家5亩土地流转给了辣椒种植基地,每亩年租金700元。我自己也来基地打工挣钱,一天干五六个小时的活就能挣七八十元,热点、累点也值。”村民于美荣一边采摘辣椒一边笑着说,像她这样来基地务工的中老年人就有30多人,每人每天务工费60元到100元。

“我们种植的这400亩‘艳红’辣椒,从7月初开始采摘,能延续到10月中旬。目前每天采摘三四百斤,市场销售价格是每斤6-7元。试种成功,就会有更多农户放心加入我们了。”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艳红辣椒抗病性好、产量高,加上他们采取统一栽植,土、肥、水统一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产出的辣椒颜色鲜艳,果实饱满,深受经销商的青睐。

芦庙镇是谯城区小辣椒种植大镇,目前全镇7万亩土地种植了2.8万亩小辣椒。除了“小麦+朝天椒”这种新套种模式以外,近年来,芦庙镇还采取“药材+朝天椒”“大蒜+朝天椒”的种植方式,把小小的辣椒做成了全区产业发展的响亮品牌。芦庙镇党委书记董衡介绍,现在正是辣椒成熟的季节,今年长势好,辣椒迎来一个大丰收。

经济效益凸显

以芦庙镇为代表,近年来,谯城区的辣椒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渐凸显。

据了解,2021年,全区种植朝天椒规模15万亩,达到补贴标准的规模种植面积3万多亩。2022年全区朝天椒种植已达30.7万亩,比去年增加104.7%;目前申报规模种植奖补面积6.5万亩,比去年增加116.7%。2022年春茬种植约6万亩,麦茬种植约5.2万亩,套种种植19.5万亩(含小麦套种12.9万亩,蔬菜、药材等套种6.6万亩)。种植规模和奖补面积都在不断扩大。

2022年全区创建了21个朝天椒高标准示范片和1个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实验站加工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和安徽省园艺学会、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型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共示范种植朝天椒新品种82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由于受小麦、玉米等粮食涨价,老的朝天椒产区病害严重造成减产,疫情造成印度进口椒减少等影响,今年全国朝天椒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朝天椒鲜椒、干椒价格大幅上涨。目前,泡椒系列品种鲜椒3.3元/斤,同比增加32%,干椒15元/斤,同比增加36.4%;艳红系列品种鲜椒3.3元/斤,同比增加83.3%,干椒11元/斤,同比增加37.5%;“保银”系列品种鲜椒2.3元/斤,同比增加53.3%,干椒11.5元/斤,同比增加35.3%;三樱椒系列品种干椒11元/斤,同比增加37.5%。目前,朝天椒种植平均亩收入4000元左右,预计今年该区朝天椒种植平均亩收入要在8000元以上,比去年增加30%以上。

守住粮食安全

既要经济效益,更要守住粮食安全。

谯城区委、区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发展朝天椒种植问题,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掌握了小麦-朝天椒、玉米-朝天椒、中药材-朝天椒、蔬菜-朝天椒等多种朝天椒套种模式栽培技术。在全区范围内鼓励发展小麦套种朝天椒,在有中药材种植习惯的乡镇发展白芍、牡丹等中药材套种朝天椒,在有大蒜种植习惯的乡镇发展大蒜套种朝天椒,在有马铃薯种植习惯的乡镇发展马铃薯套种朝天椒等。

据统计,2022年全区朝天椒种植面积30.7万亩,仅套种面积就达19.5万亩,其中小麦套种面积12.9万亩。据农业部门测算,朝天椒种植可以助力农民每亩增收5000元左右。发展朝天椒套种模式,不仅确保了粮食安全,也使谯城农民稳步增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另外,为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针对一些乡镇苗木花卉种植较多的现象,积极开展退林还粮,截至目前,全区已退林还粮近4万亩。从市统计部门提供的2018-2022年粮食面积产量报表上看,全区粮食产量面积呈逐年递增态势,真正做到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两不误。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