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缓解了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电池续航的焦虑。不过,7月以来,“共享充电宝每小时4元起步贵吗”“共享充电宝电用完只充了30%”多次冲上微博热搜,再次将共享充电宝的收费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记者了解到,市区共享充电宝价格从最初的0.5元/小时、1.5元/小时一路走高,变成了现在的3元/小时、4元/小时,甚至6元/小时,超过一分钟都要按1小时计算,不经意间,刺痛了消费者,市民直呼“用不起”。
一超市内进门处放置的共享充电宝。 设置在医院内的共享充电宝。
一涨再涨 每小时从0.5元到3元
在亳州高新区希夷大道一家连锁超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黄色的美团共享充电设备,设备上充电宝是满的。扫描二维码后,显示计费规则4元/60分钟,不足60分钟按60分钟计算,每24小时封顶40元,总封顶为99元。
在市区桐花路一家连锁超市内,共享充电宝摆放在进门的显著位置,显示为“搜电充电”,记者探访时只有两个已租借出去。微信扫码后,计费提示3元/小时, 24小时20元,总封顶99元,另外“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一行字写在不显著的位置,且字号偏小,而同一品牌共享充电宝,在市人民医院内,记者扫码发现,免费时长5分钟,计费显示24小时30元,计费标准有所不同。
据了解,2017年是我国充电宝企业的发展元年,企业以0.5元/小时的价格打入市场,甚至在用户使用前30分钟都是免费。在用户规模足够庞大且形成一定使用依赖后,和大部分共享经济的商品一样,共享充电宝发起一轮又一轮涨价潮——以目前最低3元/小时的价格计算,这6年间,共享充电宝价格上涨了6倍,超过了不少人的心理预期。
晚还36秒 多扣1小时费用
作为“手机控”,市民张先生热衷于刷短视频,每天需要充电两次。前不久,他送孩子到万达公寓上兴趣班,发现手机没电了,就在兴趣班的家长等待区租用了一个共享充电宝。之后便去万达商场购物,因觉得1个小时3块钱的充电费太贵,他都没怎么敢看短视频,打算充一个小时算了,并掐着点返回到兴趣班,结果还是因为等电梯晚了一会儿,还上共享充电宝时,只晚了36秒,但还是被扣了6元钱,张先生直呼“太坑了!”
更加让网友们吐槽的是,价格涨了,但共享充电宝的充电效率似乎并未有太大改善。市民刘女士说,她前段时间在外工作,手机用得太久,没电了,于是到一家超市扫描了共享充电宝,结果弹出的第一个不能使用,第二个1个多小时充电率仅有30%多。
“按这个速度,充满手机要3个多小时,还要花十几块钱,平时自己用充电器半个小时就充满了。”刘女士表示对共享充电宝的充电速度难以接受。
“边用边充,等于没充。”市民黄先生吐槽说,他手机在电量还有10%左右的时候租用的共享充电宝,一边看手机,一边充电,2小时下来,发现手机还是只有10%左右的电量。
易借难还 找了几条街才还掉充电宝
除了水涨船高的租金之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消费者还遭遇“易借难还”的问题。
市民许女士表示,有一回她在市区某商场内借了一个充电宝,回到家后,找了好几条街才把充电宝还掉,租金为10多元。奔忙过程中,许女士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几位市民也找来找去,只为归还充电宝。无法及时归就只能被持续收费。
“我现在养成一个习惯,哪里借的充电宝,就在哪里还,不敢乱跑,因为怕找不到地方还。”许女士告诉记者,她被共享充电宝“刺伤”了,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部门提醒 看清标准并归还到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对于小商家,充电宝企业采取的多是利润分成模式。“我们主要是提供场地,然后出电费,别的不管,只拿抽成。”位于市区桐花路的一家超市老板说。随后,记者致电某共享充电宝品牌客服,该客服表示,不同柜机有不同的消费标准,具体以消费者扫码后手机显示的信息为准。
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共享充电宝价格还没有具体的价格政策,是一个纯市场化的商业行为。针对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过程中的各类遭遇,市场监管部门给出几点建议,提示消费者在使用前要弄清收费标准,使用后确保归还到位。
首先,在选用共享充电宝时,应尽量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归还点位多、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共享充电宝品牌,避免出现因附近网点少、机柜无空位、夜间关门等原因难以找到空余机柜,导致无法及时归还而被持续收费的情况。
其次在归还时应该注意是否归还到位,有的充电宝归还时没有语音提示,需要消费者自行确认是否归还成功。避免因为归还时插入位置未到位、网络慢等问题,导致归还失败,后台再持续计费,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