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开始,在涡阳县义门镇,无论是集镇还是农村,随处可见道路两侧晾晒的苔干。今年的苔干价格猛涨,苔农种植和采收苔干积极性更高了。近日,记者走进千年古镇义门镇,感受苔干这个“当家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的丰收喜悦。
晾晒苔干。
丰收时节晒苔忙
近日,记者来到被称为义门镇苔干发源地的王小寨村,乡村道路两边挂满了正在晾晒的鲜苔干。
在一块苔干地头前,前来务工的村民熟练地加工着鲜苔干,除叶、削皮、切片,一根根水灵灵的苔干条被挂到乡村道路旁、房前屋后、乡间村口、田边地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成为乡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10年前,村民王思金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苔干,目前种植面积超过70亩,是全镇规模较大的苔干种植户。“苔干种植非常辛苦,从育苗到采收,再到加工,每一道程序都很麻烦,而且基本上是纯手工操作,制约了苔干发展规模。”王思金告诉记者。
王思金一边察看鲜苔干加工情况,一边提醒干活的村民一定要确保切好的苔干质量。记者数了一下,当天为王思金干活的村民有七八十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根根粗苔干经过他们的双手,变成一根根细细的苔干条。
孙卞兰负责切片,一把切刀在她手上玩得飞起,动作行云流水。“每天早上过来干活,一直忙到晚上下班回家,王老板管早饭和午饭,伙食有荤有素。”孙卞兰说,她的工资是每天80块钱,工钱当日结清,从不拖欠,“我已经在这里连续干了好几年。”
中午11点多,王思金安排工人准备午饭。他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笔是当天的支出,工人工钱加伙食,一天要7000多块钱;另一笔是全年的收益,70多亩苔干,一年能收入60多万元,成本和收益各占一半。
价格上涨苔农乐
“今年种植苔干的,都发财了。”家在义门镇前邓村的村民张侠开心地说。今年,她种了两亩苔干,目前已经开始销售,让她没想到的是,往年一斤只有十几块钱的苔干,今年价格居然涨到了30块钱。
“去年,一亩苔干能卖4000块钱,今年有望翻倍。”张侠对今年的收入非常满意。
对于今年的苔干价格,位于义门镇工业园的安徽福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福顺直呼“想不到”。他从事苔干收购和加工已经40多年,除了29年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外,其余年份苔干价格都比较稳定。
苔干价格上涨虽然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不小影响,但看到苔农因此受益,张福顺心里依然感到高兴。“苔干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增加种植面积,企业生产原料自然不愁。”张福顺表示。
随着义门苔干名气越来越大,每到产新季节,越来越多的外地商户涌向义门镇,逐渐形成了苔干专业交易市场,吸引大量外地苔干种植户前来销售。张福顺表示,外地种植的苔干无论是外观还是质量,都不如义门种植的,这就是产地优势。
据了解,近年来,义门镇坚持产业富民、产业强镇,将苔干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产业,着力推动苔干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苔干种植、初加工、分装、深加工、线下线上销售等全链条产业链,1-9月份,全镇苔干销售额超过2.2亿元。
做大做强产业链
苔干别名苔菜、响菜、贡菜,又被誉为“软黄金”,具有鲜嫩、清脆、爽口、溢香等特质,是餐饮佳品、休闲食品、馈赠礼品中的佼佼者。义门镇种植苔干历史悠久,义门苔干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历来是涡阳的特产。
为加快义门苔干产业发展,今年涡阳县政府出台了苔干奖补措施,义门镇积极响应扩大政策宣传,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地大户规模化连片种植苔干。
“我们委托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与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农大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培育优良苔干品种,不断提升苔干品质,探索推广三季种植技术,增加苔农收益。”义门镇党委书记栗志介绍,截至目前,全镇夏秋两季总种植面积超万亩,同比增加约1000亩。
在支持苔干企业做大做强方面,涡阳县正在牵头开展义门苔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工作,目前已有3家企业提出申请,统筹安排衔接资金及产业发展相关资金,按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方式,针对苔干全产业链发展谋划落地示范带动项目。
如何实现义门苔干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益最大化?为此,义门镇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苔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持续扩展出口业务,加快走出去步伐,苔干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福顺食品、香佬奶等企业和大部分个体工商户,与海底捞、川味火锅等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义门苔干产品。
线上销售风生水起。近年来,福顺食品等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不断开拓抖音带货、网店销售、线上订单等销售新模式,提升苔干产品销量。目前,全镇共有53家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事苔干线上销售,其中11家苔干单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