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人称红薯为“红芋”,生活困难时期有“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局面。可以想见,若是没有红薯,不知要有多少挨饿的日子,有多少挨饿的人。

亳州种植红薯历史悠久,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红皮白心,产量高、粉性足、质地硬、糖分低,做成淀粉、红薯干的出产率也高,叫做白薯更为合适;一种是黄皮黄心,产量低、含水量高、口味甘甜,适合生吃,有水果之味。如今大街小巷卖的烤薯,白心的吃起来香甜粉糯,似板栗味,不过吃起来较干,容易噎着;黄心的烤出来香甜软烂,糖汁流油,入口即化,更受大众青睐。

红薯是改变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原产于美洲,明朝时被秀才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到中国,因此陈振龙也被称为“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的第二年,闽南大旱,陈家推广的红薯大丰收,救了很多灾民。大科学家徐光启著《甘薯疏》,罗列了红薯的“十三胜”:高产,“一亩收十石”,适应性强,“凶岁不能灾”;易种植,“遍地传生,剪茎作种……”正如徐光启所说,不管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管土地肥沃还是瘠薄,红薯都能生长,而且产量极高,因为红薯的大面积种植,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人口猛增到了3亿。

对农家来说,红薯全身是宝。把红薯的嫩叶洗净,拌上面粉,摊在蒸笼上,蒸熟后放盐、蒜泥,可以放在盘子里当菜吃,也可以当成主食一碗一碗地吃。红薯叶可以直接下锅,作为面条的配菜,绿白相衬,好看又美味;红薯叶可以焯水,加上油盐直接凉拌作菜;若是有肉有油,炒菜更是清新爽脆。红薯藤蔓上那一拃长的嫩秆更是绝妙,将其煮熟后晾干,就是不可多得的干菜,冬季用肉汤煨了,绝对是人间美味。这种红薯杆加工费时,劳动生产率低,小孩子干不了重活,就被大人安排来干这个。小学二年级时,那时家家种红薯,学校号召学生放学后摘红薯秆,煮熟晾干后卖给学校,作为支援军队的一项工作。小学生都很听话,放学后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回家煮熟晾晒,忙活十几天也只有一斤多,不过带来的兴奋已经足够,因为那是人生第一次挣钱。红薯的藤蔓也不浪费,收割后晒干,是牲口很好的饲料,农家用它喂养的猪和牛是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收入。

红薯的收获在深秋,霜降过后,藤蔓停止生长,红薯在地下也蓄足了粉性。挖红薯全家齐上阵,先把藤蔓割了,然后大人挖掘,小孩整理分类。用作冬春口粮的红薯,被存入冬暖夏凉的地窖;白心薯大多在田间被加工成红薯干,晒干后可长时间保存或者销售。至此,麦收之前一家人的口粮,已经颗粒归仓。从此开始,主妇们要筹划每日所需,粮食不足的年代,尽可能用红薯填饱肚子,日子总归要细水长流。

冬日的午后,孩子们会被妈妈喊回去“拾红薯”,具体就是到地窖把第二天使用的红薯取出来。小孩子身材小,动作麻利,干这个驾轻就熟。母亲把红薯淘洗完毕,第二天加上一大锅水,下面焖煮红薯,上面馏馍。红薯熟得慢,大锅灭了火还要焖一会儿,保证熟透,那也是孩子们等得最心急的时刻。黄心薯煮的时间越长,吃起来越甜,锅底还会产生浓稠的薯糖。揭开锅盖,满屋充满了白面馍的香气、红薯的清甜,红薯煮熟后外皮裂开,露出里面的心,看起来晶莹诱人。

孩子们最想吃的不是红薯,而是白面馍,但是家里粮食少,就只能先吃红薯。红薯虽然好吃,但是作为主粮每天吃,就难免感觉甜腻反胃。母亲就让孩子们都先吃上两块红薯,再每人给一个馍,盖住那反胃的感觉。刚出锅的红薯烫手,我们都放到碗里,再用筷子挑着吃、用勺子挖着吃。厨房里蒸汽缭绕,伴着孩子们的抢馍声、大人的训斥声,一家人热热闹闹。

亳州农家早晚流行喝稀饭,稀饭里最常见的是红薯和玉米。红薯切成小块,放锅里煮,只需加上少许面粉,就显得很是粘稠。煮红薯稀饭,看红薯块在锅中翻滚,感觉心里一阵暖流。喝红薯稀饭,其实是一边吃一边喝,香甜可口,容易饱腹。一碗喝完,手热了,脸热了,浑身都热了,在冬日里很是受用。

过了年,天气回暖,地窖里的红薯陆续开始发芽,下一年红薯苗的繁育工作就开始了。发了芽的红薯无法保存,就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青黄不接的时节。

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年轻人也大多外出打工,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养殖逐渐消失,红薯也越来越少。但是,红薯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本草纲目》记载红薯“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脾胃,通便秘”,是健康食品。国际医学界,大多认可红薯有极高的抗癌作用,在各种抗癌食品中位列榜首。物质丰富了的中国人,热衷减肥健身,红薯叶不仅利于减肥,而且所含矿物质与维生素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如今城里,年轻人热衷于各种好看的小食品,红薯被做成烤薯、薯条干、薯片,多是作为零食,少有人作为主食。也有注重养生的人,慢慢开始把粗粮当成宝贝。在熟知的白心薯、黄心薯之外,我发现如今红薯种类大增,有些是被精心培育的优良品种,甚至能卖到十元一斤。原来在物质贫乏年代都不喜欢吃的东西,如今倒渐渐成了“香饽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