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刘氏传统杆秤制作技艺:“斤斤计较”,匠心传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衡量工具,它小可称量微末细粉,大可称量大型牲畜,数千年来,一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3年,涡阳刘氏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永飞正在制作杆秤。

涡阳刘氏传统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永飞,在涡阳县马店集镇老街经营着一家卖秤的小店。今年55岁的刘永飞,已经有着40多年的制秤经历,在继承父辈手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制作技艺。

据刘永飞介绍,刘氏制秤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是由其曾祖父刘金木开创,之后传承到其祖父刘会昌、父亲刘玉玺。刘永飞十来岁的时候,耳濡目染,就开始了制秤的习练。

成品杆秤。

刘永飞表示,制作一根杆秤,需要经过选材、打磨、包秤头、装提钮、校秤定星、分斤两、镶秤星、二次打磨等工序。计量准确是制秤的基本要求,手工制秤技术含量高,一个微小的差错就可以让一杆秤报废。从事手工制秤40多年来,刘永飞已经制作了几千杆杆秤。

“楠木是秤杆木料的上好选择,但由于成本较高,制秤人多选用杏木或枣木。”刘永飞边说边娴熟地用刨刀将一根枣木木料刨圆,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并对秤杆进行初步打光。 

他表示,做一杆秤平均用时四五个小时。这样算下来,一天只能做两杆秤。 

“制秤是门‘良心活’,制秤和做人一样,要讲诚信,所以一定不能做缺斤少两的秤。”刘永飞说,无论做什么生意若少给一两就等于秤上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人的寿命,所以民间一直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

现在,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杆秤逐渐淡出市场,制作杆秤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但刘永飞坚定地表示,祖传的手艺不能丢,要有人传承。目前,他的儿子也在学习杆秤制作技艺。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