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男四女身着古代战袍和华美服饰,分别穿戴上四种颜色的竹马,在铿锵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多少年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丰收庆典,或者新年祈福踩街等演出现场,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
2023年,利辛县这项被称作“四马投唐”的传统舞蹈,被列入市级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现场。
演绎瓦岗寨英雄故事
据史料记载,“四马投唐”原名为“八匹马”,历史渊源深厚,系以利辛县永兴镇双龙、徐寨为中心的徐姓族人创立的民间舞蹈。八匹马舞蹈表达的是徐氏先祖徐茂公与程咬金、秦琼、罗成等瓦岗寨四位英雄携夫人在投奔秦王李世民路途中发生的故事,舞蹈有歌有舞,极具观赏性。
四马投唐用竹篾扎马,外罩彩绸,表演时演员腰挂竹马,载歌载舞,舞蹈热烈奔放。整个舞蹈由八人组成,另有一人赶马,戏称“马摽子”,是整个队伍的指挥。演员脚下舞步有颠子步、碎步、秧歌步等步伐,队形分剪子股、耙齿行、二马错镫、骏马归栈等十多种。舞步靠鼓点控制,踩着鼓点变换队形,踏着不同的舞步。
五代接力延续百年
今年53岁的于金虎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人,从十来岁起,他就开始跟随老一辈传承人学习四马投唐舞蹈的编排和走场等技艺。于金虎介绍,这项技艺目前已经传承了五代人,而现在所能了解到的最早创立者,是外号叫“大老广”的徐自立,此人于清末民初自山东移居永兴双龙集,开始传授这项舞蹈,后来徐姓族人开始表演,然后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新中国成立后,徐氏后人徐在修根据祖先投唐故事把“八匹马”更名为“四马投唐”。在“文革”时期,历经多年低谷,到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排练现场。
近年来,在前人的基础上,于金虎又对“四马投唐”的表演形式和技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结合新形势融入现代表演模式和内容,使传统文化散发出现代光芒,增加了新的活力。2014年,痴迷这项技艺的表演者兰玉玲,又出资创办了徐寨民俗文艺团,组织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跟随于金虎学习表演四马投唐,把即将失传的四马投唐舞蹈恢复起来,并组织赴各地参演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
濒危艺术亟待传承
利辛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四马投唐是当地徐氏一脉渴望凝集族人、延续血脉的一种内心写照,是汉民族表达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外在表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四马投唐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着中华文化中的忠义和崇尚英雄的思想内涵;同时四马投唐舞蹈热烈奔放,喜庆气氛浓郁,感染力十足,具有很好的民间艺术欣赏价值;四马投唐是先民们生活的再现,蕴含深厚的皖北地区民风民俗底蕴,对于研究皖北地区民俗风情极具民俗学学术价值。
四马投唐道具竹编马。
虽然这项技艺目前仍能经常性地进行演出,但于金虎对于其长期传承仍充满了担忧。他表示,近年来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目前表演者普遍年龄偏大,均在五十岁以上的年纪,几乎没有年轻演员参与演出,而且演员大都是女性,与年轻力壮的男劳力跑出的舞步队形等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还需吸纳更多新鲜血液,让其很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