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亳州地区之前,在亳州活动的主要抗日力量是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这要从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说起。
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提出“焦土抗战”,来对抗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他在“焦土抗战”中强调“全面战”的思想,提出全面抗战,全民抗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全体抗战,反对一党抗战,主张联合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友军和一起抗日民众力量的举国抗战。李宗仁高度重视对民众的动员,在第五战区内成立了“第五战区民众动员总会”,自己兼任主任,战区各省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安徽省成立了“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李宗仁因为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所以兼任安徽民众动员会的主任委员。
抗日民族战线形成后,李宗仁为了利用民众力量抗击日军,保住其在安徽的地盘,扩充桂系力量,令民政厅长张义纯组建地方武装——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这既是李宗仁重视发动民众抗日思想的体现,也是桂系军队在沪、宁抗战中损失惨重,亟需修正、补充的客观需要。
李宗仁利用省内有威望人士和回乡军官发动民众武装,在各级动委会、工作团的支持配合下,发动民众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很快组成了6路抗日人民自卫军,共五万多人,并得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批准,由省政府统辖。
李宗仁忙于战事,省主席由省民政厅长张义纯代理,动委会和抗日人民自卫军事务由张实际负责。张义纯于1938年春,应亳县县长熊公烈、临泉县县长熊念庚兄弟举荐,委任余亚农(寿县人)为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总指挥,负责临泉、太和、亳县的防务,阻击日军西犯。当时,由于徐州失守,国民党败军在撤往武汉途中,大量逃亡,枪支弹药丢弃甚多。当时部分农民为保家生存,利用这些武器,纷纷拉起了队伍。余亚农受命后,依靠自己的威望,很快组建了三个支队5000余人的队伍。
二
1938年8月,余亚农率领安徽省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所属第三支队和第一、二、四支队各一部,从指挥部临泉出发,在双沟召开军事会议后,进驻亳县城南油河集,会同在亳县驻防的第三支队,于9月8日一举收复了亳县县城,并缴获一批军用物资。
进城后,指挥部设在姜家祠堂,第三支队部驻南门里路西李辅廷宅(旧称李军门公馆)担任城南及涡北镇的防务。亳县收复后,余亚农成立亳县警备司令部,张振华任城防司令,指挥3个独立大队,原亳县、太和、临泉各有一个支队。同时,余亚农还将二支队张普庆的第四大队扩编为四支队,进驻亳北张集一带,担任商丘方向防务;三支队驻南门外,担任十河方向防务;二支队仍驻淝河口,担任太和、界首方向防务。为维护社会治安,成立城防警备司令部,不久将逃往商丘的亳县日伪维持会长毛嵩山捉拿归案,予以正法。
中共豫皖边工委很重视这支队伍,由于余亚农思想比较进步,中共和第五路军的关系一致处得比较友好。中共豫皖边工委派遣了大批共产党员到余亚农部帮助工作。
1938年9月,共产党员王少庸被任命为五路军参谋处长,共产党员王振鸿等人在淝河口设立教导处,为五路军培训军政干部,并帮助五路军仿效八路军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所有这些,都扩大了我党我军在五路军中的影响,使五路军成为真正抗日的队伍。
1939年1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彭雪枫司令的率领下,到鹿邑县白马驿整训,余亚农派支队长张普庆前往欢迎和慰问,并帮助解决400套棉衣等军用物资。后彭雪枫司令应余亚农的请求,先后派40多名干部到五路军担任领导职务。对余亚农所为,县长兼副总指挥熊公烈非常不满,他派马敬臣等成立亳县支队以自固,导致亳县财政陷于紊乱。
三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桂系在安徽逐渐转向反共。廖磊担心各路自卫军发展过快,影响桂系在安徽的统治,遂决定整编自卫军,第一、二、四路军先后被所编为一个支队(团)。
1939年3月,安徽省政府宣布取消“安徽省抗日人民自卫军”的番号,撤销第五路军余亚农的总指挥、熊公烈副总指挥职务,将第五路军改编为第五战区第十一纵队,由阜阳专署专员郭造勋兼任纵队司令。派38师副师长赖刚代表主席巡视皖北各县,带领军队,强行整编五路军,并在余亚农开会返回的途中,派人扣押了他,后经多方营救,余亚农才得脱险。余亚农脱险后,被第四支队长张普庆迎接到鹿邑县太清宫,随即通电全国,历数桂系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政府下令通缉余亚农。
安徽省政府保安第九团逼近亳县,余亚农派张普庆与鹿邑县县长魏凤楼联系。因魏凤楼是豫东游击司令,是余亚农的老相识,余亚农想通过他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那里找出路。4月17日晚,余亚农带王丹岭的第二支队、韩票生的第三支队,熊公烈带马敬臣支队、常备队刘新月的第五中队离亳城西去,驻鹿邑太清宫一带,俞肇兴代理县长。4月18日,随着保九团进驻亳县城,熊公烈的秘书韩筱云代为办理了移交手续。适逢日军南犯,进攻鹿邑县,鹿邑随沦陷,余亚农到第一战区联系未成,亳县亦被日军占领。
四
余亚农令部队夜行军东进亳县东南城父集。省府对余亚农通缉的同时,又派省顾问胡锡畴到城父调解,未成。余亚农、熊公烈各带所部北移,余亚农的指挥部在观堂南二里徐庄、熊公烈及所属部队驻观堂集上。
日伪分子张岚峰让曹大中派人跟熊公烈联系,请他劝余亚农投降日伪。恰在这时,彭雪枫司令派联络科长任泊生到余亚农指挥部,告知熊公烈已叛变投敌,希望他不要作千古罪人。余亚农当即决定,捉拿熊公烈,但被熊公烈侥幸逃脱,带所属部队北去,投降了日伪,当了汉奸。“余熊事变”是抗日战争初期,亳州地区一场较大的政治斗争,对亳州地区的抗日斗争格局有较大影响。
余亚农率队进驻永城县麻家集,不久,余亚农率部东去观音堂,向新四军涡北抗日根据地靠拢,希望新四军予以改编。彭雪枫为顾全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大局,婉言谢绝。
经多方沟通,五路军方才接受改编。改编时余亚农部有一部分离队归家,给新四军一些枪支弹药后,四个支队编为一个支队,张普庆任支队长,新四军所派干部全部撤离,余亚衣挥泪离去。
第五路军是一支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的,有共产党员参加领导的人民群众的抗日武装。它的组建在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秩序,开展皖北抗日工作,发展党的组织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它也为新四军游击支队输送了一批革命干部,支援了涡北抗日根据地建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