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约我去参加茶会,并特意提醒我轻装简行,不要带任何多余的东西。
朋友选的地点不是茶楼,而是在远离城市郊外的河边。初夏的河边,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草香沁人。
我发现大家带的东西都极少,没有玩物,没有吃食,仅一壶茶,几只杯,再无其他。
几人围坐,海阔天空,随意闲谈。我不懂茶道,但却从这份简单随意中,品出了茶之美。
其中一位朋友是知名画家,他用手机打开相册里的“八大山人”的《游鱼》图让我们欣赏。
画中一条孤零零翻着白眼的鱼,既无水,亦无石头或者水草,可以说无任何陪衬,但从它突出的背鳍和摆动的鱼身可看出,它似乎在游动……
朋友说这幅画拍卖到一千多万元,我们瞠目结舌,均看不出好在哪里。
这位朋友说,善画者留白。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无画之处反成妙境,方寸之间大有乾坤。这画里的空白,就是江,就是湖,就是海……多一笔嫌多,少一笔不足。
接着他又谈到齐白石,他说齐白石的笔下,一只螃蟹或一只蟋蟀、两只虾或几个水果,都能成画,寥寥几笔,少得不能再少的画面,却透露着生活情趣,别有意境。
最后,朋友大谈国画艺术——去繁就简,取舍有度,以少为美……
这让我想起苏轼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的观点。
在我看来,绘画与书法追求的“少”,其实就是一种素简精致,一种恰到好处。
“少”,不仅仅是艺术的美学,还是人生的哲学。作家梭罗为了写作,一个人,一间屋,一把斧……生活简单到极致,或许正因为生活简单,物质占有欲少,他才心灵明朗,写出了著名的《瓦尔登湖》。梭罗说:“我们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面对不断膨胀的物欲,我们需要的是一颗能静下来的心。多余的财富只能够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
其实,物质上的“少”,常常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多”。因为执着的少了,心会更为清净,做事也更为专注,反而会感觉到特别幸福快乐。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所以有必要学会放下一些多余的东西,把他们请出自己的世界,给心灵减少负重。
年少时我们喜欢暴饮暴食,但随着年龄增大,就越来越喜欢“半饱”,其实“半饱”也是一种“少”的观念。试想,如果经不住美食的诱惑,一股脑儿地把东西全塞进胃里,不管是食物的味、香、美,还是细嚼慢咽的享受感,会变得混沌不清,更增加身体的负担。如果坚持吃到七分饱就放下筷子,你定会发现,此时美味意犹未尽,绵绵留长,带给自己的不光是身体上的舒适,还有精神上的满足。
母亲以前很喜欢购物,家里大大小小的柜子塞满了很多用不上的东西,但她又舍不得丢,为此,总是苦恼。后来她读到一篇“断舍离”的文章,似乎醍醐灌顶,竟开始尝试处理掉那些多余的衣服、许久未动的书、厨房里的瓶瓶罐罐……渐渐地,她虽舍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心情却越来越好。
从绘画、书法到写作,艺术之美,在于少墨,在于留白;从喝茶、吃饭到家务事,生活之美,在于简洁,在于断舍离。其实这都是一种“少”,这种“少”,是明心见性的返璞归真,是历尽千帆的淡定从容。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决定人生质量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可见“少”并不是贫瘠,而是穿越浮云,直奔人生主题,从而寻得更多的快乐。
“少”,充满了“多”的滋味与“大”的智慧,细细品来,就像眼前这杯茶——美,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