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日记、做手抄报、写作文时,常因“不知道写什么”而犯难,近日,亳州市第四小学党委书记、校长赵侠分享了一些实用秘诀,帮助孩子们自主挖掘生活素材,激发思考与表达兴趣。其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眼尖、心活、脑洞开”的能力,让日常观察变成创作的“金矿”。
赵侠说,当孩子发出“妈妈/老师,我写啥呀?”的疑问时,家长和老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关键在于引导孩子掌握自主发现选题的方法。她将秘诀精炼为三点:其一,鼓励孩子敏锐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现象”“小疑问”“小新鲜事”,如蚂蚁搬家等,都是值得探究的“小金矿”。其二,观察到现象后,不能止步于表面描述,并强调要“往下挖一层”,引导孩子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过程。例如,看到蚂蚁搬家,不仅要写“蚂蚁搬家”,更要追问“蚂蚁为啥搬家?”“它们怎么知道要下雨?”“排队为何如此整齐?”问题一旦提出,选题自然就变得鲜活、有深度。其三,启发孩子将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或不同领域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蚂蚁搬家,像不像我们搬家?像不像小动物排队过河?或者像不像考前紧张等待的心情?”通过这种跨界的联想,普通的现象便能衍生出新颖独特的视角和内容。
赵侠总结道,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提问习惯和联想能力,是解决“没东西可写”的关键。当孩子再次陷入选题困境时,家长和老师应避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适时提醒:“快用你的‘小侦探’眼睛看看周围,想想有什么好玩的?为什么?”她坚信,“好选题都是从鼓励开始的”,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和好奇,是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源泉。
赵侠呼吁家长尝试运用此方法,积极引导孩子实践“眼尖、心活、脑洞开”的秘诀,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善于发现、乐于思考、精于表达的“选题小达人”,在观察生活、探究问题、大胆联想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乐趣与思维的提升。(朱虹娟 雷芳 方璐 刘文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