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亳州高新区第八社区管理中心,蝉鸣裹着槐花香飘进调解室。一场因宅基地界限引发的争执,正通过一段“六尺巷”的故事悄然化解。
矛盾始于村民李某和赵某两家相邻的地基。两年来,双方因地界划分问题多次争吵,甚至差点动手。“他家的墙占了我半尺地!”“我家才是老地基!”争执声里,曾经互相帮衬的邻里成了“冤家”。
第八社区管理中心综治办主任孙太坤得知后,第一时间牵头成立调解小组。“光讲法律条文,容易激化情绪。”孙太坤带着队员多次走访,翻遍土地档案、走访老邻居,终于理清了地基的历史脉络——两家宅基地本就相邻,早年因测量误差留下模糊地带。
“但法律是底线,人心是桥梁。”调解会上,孙太坤没有急着划界,而是讲起“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起争执,他写诗‘让他三尺又何妨’,两家各让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他指着墙上的“和”字说:“地界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各退一步,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双方的心结。李某挠挠头:“其实我就想争口气,没成想闹得这么僵。”赵某也叹气: “这些年为这事没少闹心,不如各让点。”最终,两人达成协议:李某退让20厘米,赵某补偿部分修缮费用,地界重新划定。
调解结束时,李某主动递上一杯茶:“以后咱就是朋友,有事儿说一声!”赵某笑着应下,两人握手时,多年积怨烟消云散。
“这次调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双向奔赴’。”孙太坤说,社区正计划将“六尺巷”故事编成手册,联合村规民约推广,“矛盾少一分,乡风暖十分。我们要让‘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在乡村振兴里生根发芽。”(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