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基层社科普及正面临居民需求多元化、传统模式吸引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如何让社科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以《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为指引,创新推出“社科普及+”融合模式,通过“三维融合”构建起多元化的社科普及新场景,成功打造基层社科普及新样板。
一、破局之路:从困境到创新的实践探索
马元社区作为典型的混合型社区,居民结构复杂多元,既有老旧小区的退休居民,也有新建小区的年轻群体,还有周边商户从业者,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差异化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摆摊宣传”“单向讲座”等社科普及模式,因形式单一、内容与需求脱节,导致居民参与度低迷,普及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打破“你讲我听”的被动格局,让社科知识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成为社区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3年起,马元社区以《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为指导,创新推出“社科普及+”融合模式,将社科知识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场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社区实际的社科普及新路径。
二、创新实践:“三维融合”构建社科普及新场景
马元社区通过“社科普及+社区服务”“社科普及+文化活动”“社科普及+数字赋能”的“三维融合”模式,打造出多元化的社科普及新场景,让社科知识以更接地气、更易接受的方式走进居民生活。
(一)社科普及+社区服务:让知识融入日常点滴
“政策解码”驿站: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固定站点,每周三由法律顾问、五老人员组成“解读团”,专门将《民法典》《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针对老年群体,制作“社保认证流程图解”“防诈骗顺口溜”等图文材料,帮助老年人轻松掌握政策知识。例如,许多老年人对社保线上认证操作不熟悉,工作人员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分步指导,同时讲解社保政策,让老年人既完成了认证,又学到了实用知识。
(2025年6月9日,马元社区居民小组长在丽阳春都小区上门讲解居民养老保险政策)
“流动课堂”进小区: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居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携带便携展板、社科书籍深入75个居民组,开展“家门口的微宣讲”。针对不同群体开设定制化小课堂。如:为年轻父母群体开设“家庭教育促进法小课堂”,讲解如何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为商户群体解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帮助其明晰权利义务及政策红利。这种“需求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的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所需知识。
(二)社科普及+文化活动: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
“社科+非遗”体验活动:社区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举办“剪纸里的党史”“非遗竹编”等活动,将红色文化、传统民俗等社科知识融入手工制作。居民在学习剪纸技艺时,同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进行竹编创作时,聆听“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原理。全年开展16场活动,参与人数超800人,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科普及的双赢。
2025年1月28日,亳州市手拉手少儿成长空间志愿者在马元社区开展非遗漆扇手工制作活动)
“社科小剧场”展演:由社区芍花剧社编排《扫黄打非三句半》《垃圾分类新风尚》等作品,将《物业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以戏曲剧情形式呈现。2025年暑期托班推出的“青少年社科汇演”,吸引20名中小学生参与创作表演。孩子们在编排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法规知识,同时提升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社科知识在欢声笑语中入脑入心。
(三)社科普及+数字赋能:让传播更高效、更广泛
“云端社科”平台:通过社区“马元E邻”公众号、“马元甄选”抖音号,制作并发布《拒绝高价彩礼,让彩礼回归于“礼”》《社区治理小知识》等微课程。公众号注册用户达1万余人,抖音号粉丝千余人,日均活跃量超300人次。居民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学习,例如《拒绝高价彩礼》微课程发布后,引发居民广泛讨论,有效推动了社区婚嫁新风的形成。
“元宝AI”矩阵覆盖:推出“元宝AI”智能助手,实现社区11个小区75个居民群全覆盖,24小时在线服务。针对老年人使用习惯,特别设置“语音点播”功能,居民只需说出“社保政策”“健康养生”等关键词,即可获取对应内容。这种智能化服务极大便利了老年人获取信息,让社科知识触达更多群体。
三、实践成效:从参与普及到治理赋能
通过多元化载体,社区年均开展社科活动60余场,参与人数从2024年的1200人次增长至2025年的3800人次,覆盖辖区85%以上家庭。其中30岁以下青年参与占比从15%提升至42%,彻底打破“社科普及是中老年专属”的刻板印象,形成“人人愿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
社科普及的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社区治理水平提升。通过《民法典》专题讲解和“芍安勿躁矛盾调解工作法”的普及,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从78%升至92%;“诚信经营”系列宣讲后,商户投诉量下降60%。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涌现出17支居民自发组成的“社科宣传小分队”,形成“居民教居民、大家管大家”的良性治理格局,居民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四、经验启示:基层社科普及的“马元密码”
精准对接需求是前提:社区通过前期入户调研,建立“居民需求清单”,确保普及内容既“接天线”(符合政策导向)又“接地气”(满足生活所需)。工作者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让社科普及内容始终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
载体形式创新是关键:摆脱“文本依赖”,采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形式,如顺口溜、情景剧、互动游戏、马扎会等,降低知识获取门槛。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设计差异化载体,让老年人能看懂图文,年轻人乐于参与戏剧,商户愿意参加政策解读,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传播。
资源整合联动是保障:联动区社科联、高校志愿者、社区合伙人等多方力量,形成“1+N”协作模式,有效解决基层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整合各方优势,为社科普及提供专业支撑和资源保障,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工作格局。
五、推广价值:可复制的三大核心特征
低成本高适配性:该模式无需大规模硬件投入,可依托现有社区阵地开展,降低了推广的成本和难度,适合在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推广应用。
模块化易推广性:“社科普及+”中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可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如农村社区、工业园区)替换内容,例如农村社区可侧重“社科普及+农业政策”,工业园区可侧重“社科普及+劳动权益”,实现模式的本地化适配。
可持续发展性:通过“活动—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社区在每次活动后及时收集居民反馈,根据意见优化内容和形式,确保社科普及工作始终保持活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马元社区的“社科普及+”模式,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三维融合”构建起生活化的普及场景,用创新载体降低知识获取门槛,靠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最终实现了社科知识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吸收”的转变。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社科素养,更衍生出显著的社区治理效能,证明社科普及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
其低成本、易推广、可持续的特点,为基层社科普及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未来,随着“社科普及+智慧社区”建设的深化,AI语音问答、VR场景体验等新形式的融入,马元社区将继续探索社科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新路径,让社科智慧真正成为滋养社区发展的深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