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无人农场里,传感器里的大数据替代了老农的经验;
社区卫生院里,AI辅助诊断系统如同一位资深的助手,帮助中医师分析证候、提供处方参考;
药企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精准完成药材炮制,质量把控不再依赖人工;
数智平台上,轻点指尖就可买全球、卖全球,不再需要一趟趟跑市场
……
亳州,这座承载数千年中医药文明的“中华药都”,聚力打造的世界中医药之都,正悄然经历一场智能变革。从种植到诊疗,从生产到交易,四个不同场景里的普通人故事,正勾勒出AI驱动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图景,让千年本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第一乐章:田埂上的“数据药农”
“土壤偏湿,不需要除草。”清晨9点,谯城区十河镇中药材无人农场基地负责人徐永祥通过手机上的无人农场数字化智慧农业平台查看中药材种植基地墒情。这个曾靠“漫灌浇水、凭经验防虫”的传统农户,如今成了玩转智能设备的“数据达人”。
徐永祥的400亩中药材无人农场,作为亳州中医药产业智能化种植的典型代表,已全面应用物联网、5G与AI技术。地下埋有自动伸缩喷头,田间架设气象监测站,手机端“农事管理”小程序可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作物长势等数据,还能远程操控浇水、施肥、施药。自2023年投用以来,基地已实现全程智能化管理。
“以前种药材,浇水靠漫灌,一亩地一次要耗10方水;防虫则靠反复打药,不仅成本高,还影响药材品质。”徐永祥翻出往年账本对比,“现在使用智能灌溉系统,能节水30%到50%、节电超50%;水肥药一体化系统能精准控量,农药投入少了,药材优质品率显著上涨。”
今年8月,亳州出现旱涝急转,智慧农业平台提前预警,一边启动抗旱灌溉,一边调度排水设备,让今年种植的白芍和牡丹丝毫未受影响,预计亩均产值达2万元,较传统种植模式每亩纯收入增加30%。
如今,农场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数据,均在智慧农业平台中实时记录且可追溯。“以前卖药材要带样品跑市场,现在客户扫码就能看种植过程。”徐永祥指着田埂上的传感器说,这种“AI+标准化”的模式,让传统种植彻底摆脱“看天吃饭”的被动,转向“知天而作”的科学管理,成为亳州中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第二乐章:诊室里的“AI助手”
早晨8点刚过,汤陵社区卫生院的中医诊室就已经开始忙碌。中医师杨宇正在接待一早预约的患者郭文。患者坐下后稍显疲惫地说:“最近睡眠很差,浑身乏力,情绪也不稳定,老想发脾气。”
杨宇没有立刻把脉,而是先取出一枚黑色的“AI指环”戴在郭文的无名指上,随后在手机端打开中医智能辅助系统。完成这一步后,她才静下心来,依照传统望闻问切的流程,仔细诊脉、察看舌苔和面色。
“肾阳虚,气血亏虚,肝火偏旺。”杨宇刚说完辨证结论,系统提示音轻轻响起——AI指脉仪的分析结果已经回传:“提示阳虚质,伴寒湿困脾、肝火上炎……”她对照屏幕上的数据与图表,结合自身诊断,很快拟定了药方。
“它不像是一个机器,更像是一位冷静的助手。”杨宇一边操作一边说,“以前遇到拿不准的证型,总要反复请教老医师,或者查半天资料。现在AI几秒钟就能给出参考,心里更有底了。”
除AI指脉外,该院的AI中医馆还引进了多款智能理疗设备,如AI艾灸椅、AI艾灸舱等。根据杨宇的建议,郭文随后体验了AI艾灸舱。录入体质数据后,设备自动调节温度和作用穴位,提供个性化调理服务。“温热感很精准,不像传统艾灸那样担心烫伤,整个后背都放松了。”做完40多分钟的艾灸后,郭文这样分享她的体验。
目前,该院已稳定运行“AI初筛+医生复核”的诊断流程。送走患者后,杨宇在整理病历的间隙,望向窗外。晨光正好,诊室里的智能与传统正在悄然融合,一如这间社区卫生院日复一日的平静与进步。
汤陵社区卫生院的 AI 艾灸舱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调理服务。
第三乐章:车间里的“智能工匠”
在安徽协和成制药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信息控制中心,提取车间主管冯文杰紧盯着屏幕上的中药提取生产过程智能调控系统,仿佛在指挥一场精密的交响乐团。多条中成药及配方颗粒生产线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关键数据,如同跳动的音符,实时呈现在他的眼前,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以前原材料出仓、投料、煎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参与操作,但现在已实现智能化加工,以及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冯文杰指着刚下线的中成药,脸上满是笑容。
2023年5月,协和成药业投资2亿元新建中成药及配方颗粒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主要产品有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制剂、配方颗粒等。
谈及此次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变化,公司副总经理周颂东感慨万千:“智能化改造前,生产完全依赖人工把控,不仅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智能化改造后,车间面貌焕然一新,核心生产指标迎来质的飞跃,企业整体生产效能大幅提升。”
中成药生产曾对工人技术要求极高,是这场“生产交响乐”中极具挑战性的环节。如今,提取车间内,数十台多功能提取罐,就像训练有素的乐手,可直接接收指令,自动完成投料、提取、浓缩等一系列工序。工作人员只需预设参数,系统便能自动运行,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让每一个“音符”都精准无误。
从生产端的人工把控,到AI全面赋能,协和成药业正以“AI+人力”的创新模式,打破传统中医药生产的效率瓶颈。这种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让老药企焕发出新活力,更推动着传统中医药生产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绿色的方向稳步前行。
安徽协和成制药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信息控制中心。
第四乐章:市场里的“数智掌柜”
“16.87万元!刚在亳州药材网把这批甘草卖了,全程没跑一趟市场!”亳州市六世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阳阳盯着手机交易页面,难掩兴奋。对他这样扎根亳州多年的药商而言,指尖上的交易变革,正悄然改写着他们习以为常的经营节奏。
从前,公司拓展客户全靠销售团队跑市场,业务员带样品奔忙于药材市场、下游药企,时间与差旅成本居高不下,更别说开拓海外市场。
改变始于2025年亳州药博会期间“亳州药材网”数智交易平台上线,平台中的多种交易模式,成了药商们的“新助手”。免费注册账号,上传中药材品种后,“线上发高清图、报质检报告,对方确认就下单。”任阳阳说,以往跑断腿,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指尖轻点便成。
更省心的是物流与质量追溯。“每批药材都有‘数字身份证’,从种植到仓储物流信息全可查。”任阳阳点进平台页面后,物流路线、实时位置等一目了然,无需再天天催问物流公司。
平台服务还延伸到种植源头。公司对接的合作社与农户,以前需专人下乡送良种、农资,如今通过平台能直接对接机械化服务、农村金融支持,甚至在线获取种植技术指导。
如今,任阳阳坐在办公室打开手机就能查看订单进度、物流信息、市场行情,他也有了把亳州的优质中药材卖往世界各地的想法和打算。
现在,“亳州药材网”数智交易平台上线仅十余天,全市已有1350多家药企注册,交易额近亿元,越来越多的药商和任阳阳一样享受到了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任阳阳打开平台后台,看着不断新增的客户名单和稳步增长的交易额,忍不住感叹:“千年药都的老生意,正因这场‘指尖变革’焕发新活力。”
从种到用、从产到销,亳州的故事,恰是AI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古老的本草,真正迎来了它的数字时代。(记者 曾莹莹 刘景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