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坐落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辉山烈士陵园脚下。如今,这里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早期这里曾是一处古称“大圣寺”的寺庙,后来改成了辉山村侯氏宗族祠堂。1994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原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将军来涡阳视察,亲笔为该祠题名“忠烈祠”。
1948年5月,在蒙城全县解放前的一个月,阜阳军分区警卫营开赴蒙城支援守城,因叛徒告密大部牺牲。其中,七位烈士被埋葬在该县小辛集乡段庙村,也就是现在的七烈士墓。虽然这七位烈士的姓名籍贯至今未能查清,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永远被后人铭记。
从2015年开始,今年70岁的退休教师张义民就当起了兼职“解说员”,每逢清明节、建军节等重要节日,为前来祭拜七烈士的各单位共产党员和学校师生讲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在蒙城县坛城镇宋寨村后王庄村民组,有一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烈士墓群,长眠着解放战争时期的260多名烈士。他们虽不是同一支队伍,但心里都装着“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这个共同的梦想,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市区希夷大道教师进修学校旁有一片安静的居民宅,在那里生活着一代老亳州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这里曾被称为转家大院,彭雪枫下令在这组建驻亳联络站,革命者在这里开展过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在抗日斗争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站在辘辘湾里,眼前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格外迷人,不远处的农业种植大棚和鱼塘生机盎然,一路之隔的大型加油站正在拔地而起,风力发电机呼啸地旋转着……追忆81年前的阻击战,抗日烈士们顽强战斗的无畏精神,激励着人们走向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定和自信。
谯城区古井镇张集小学创办于1935年,每一个在这里就读的学生都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所小学曾是中共亳县工委的地下党员联络站,1941-1945年,中共亳县工委的地下党员曾在这里开展地下工作,上演了真实的“伪装者”。
如果没有1948年11月份那场激烈的战斗,蒙城县漆园街道十里井村的黄庄可能会像众多村庄一样在历史长河中寂寂无名。但正是那场阻击战,让人们记住了“黄庄”这个名字,也让这里成为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英勇奋战的又一个红色印记。
在市区薛家巷,有着一处晚清时期的旧宅。这里曾经是清“昭武上将军”姜桂题的府邸——姜公馆,也是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的后方医院旧址,曾接收并救治了3万多名解放军伤员,为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走在涡阳县曹市镇街头,最瞩目的建筑当数红城塔,在红城塔西边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有个牛氏宗祠,这里曾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会址。
王崇典,1903年出生于涡阳县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南京中央大学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委员。1928年5月,他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南京雨花台,时年25岁。
1947年,在谯城区牛集镇大杨庄,因恶霸地主告密,身为共产党人的杨西三在掩护地下工作者转移后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从此,这位烈士就被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74年过去了,在这个淳朴的村镇里,杨西三烈士的事迹仍在当地人中口口相传,附近群众和学生经常会来到杨西三烈士墓前,缅怀先烈。
2021年是特别的一年,我们将要迎来中国共产党的100岁生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值得亳州人骄傲的是,95年前,亳州就出现了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二年,就成立了我市第一个党支部,开始了红色活动,这在皖北地区,和最早建立党支部的宿州市几乎是同时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黑恶不除,百姓难安。2018年以来,我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认可。马军作为扫黑队伍中的一名公安民警,夜以继日奋战在扫黑一线,见证了扫黑除恶的“亳州战役”,也为平安亳州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着张英华和房间分管护士在自己身边忙前忙后,史魁荣脸上笑开了花。“别看我无儿无女,可是敬老院的这些孩子们就像家人那样疼我。”
冲洗车身、喷洒消毒液、检查车辆安全状况……3月11日上午9时许,在市区北游客集散中心,谯城公交师傅李魁在经过一系列发车准备后,缓缓将车开出站点。这班车将途经十八里镇、赵桥、十河镇等6个村镇,全程52公里,80多个站点,仅收费1元。
截至2020年末,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7亿元,惠及贫困户8万余户;累计对500余家企业发放“金融扶贫增信贷”6亿元,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57.82亿元、支小再贷款64.58亿元……
近年来,我市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任务,高规格研究、部署和推动健康脱贫工作,持续提升乡村两级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分类救治,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保障作用。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市强力推动就业脱贫工程,通过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开发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从而助力贫困群众成功摘穷帽。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落细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扶助特殊困难群体,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真正实现“困有所扶,老有所养”。
2016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5026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11元,实现了产业旺。
身穿一身古装,佩戴着扩音器,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市区的各个景区,讲解员们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6岁的陈雅雯从事讲解员工作5年了,是“十三五”亳州旅游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着市区各个景区的变化,对我市旅游业的“十四五”充满了期待。
过去五年,王亚伟是在蒙城县板桥集镇李楼村度过的。作为李楼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五年来,他见证着村子的巨大变化。如今,村里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王亚伟又开始谋划起村子未来五年的发展之路。 王亚伟是蒙城县城市管理局的一名干部。2014年,他来到李楼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一干就是两届。